莊碧霞 把不能變成能

2013-06-25   | 莊慈盈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前往基隆分享,莊碧霞振筆疾書,記錄每一段精彩的篇章。 (攝影者:游錫璋)
雙手不停地操作鍵盤,注視著螢幕上的字樣,鏡框下的雙眼早已瞇成一條線。五官中眼睛使用最多,看書、找資料、改作業……從事教職的莊碧霞,很早就戴起老花眼鏡。

科學進步,資訊突飛猛進,深怕學習電腦後視力加深,碧霞堅持不做「有腦族」,等到電腦已普及到人人都該會操作時,她仍然拒絕學習;直到受證為慈濟委員,為了紀錄慈濟美善,撰寫文稿,只得跟上時代購置電腦,開始學習打字。

坐乎挺 深深烙印心中

認識慈濟,細數年份,已是許久前的事。當年慈濟志工陳色秋前來募款,雖是初次見面,給人的感覺卻像熟識已久的老朋友。色秋詳細地介紹慈濟,把慈濟功德會的起源,及證嚴上人的理念跟大家分享,除了募款,笑臉盈盈的她,讓人很快打開心扉聊了起來。她得知碧霞在幾個補習班兼課,臺北、基隆來回奔波,忙得三餐無法正常,眼神透露著關愛,叮嚀著:「身體要顧,身邊帶著餅乾,餓了可以止飢,胃才不會壞。」她像朋友也像一位長者,給人深刻的印象。

以後每月收善款的日子,色秋如期地出現,把當月的活動清楚地告知碧霞。有一次上人到臺北分會開示,在色秋的邀約下,碧霞第一次參與慈濟的活動,在臺北分會與教聯會的老師們一起聆聽上人開示。

那天大夥坐在蒲團上,聽著上人對老師們的期許,大家聽著聽著不由自主地彎腰駝背,此時,耳邊響起渾厚有力的聲音:「坐乎挺!(臺語,意指坐正)」老師們趕緊打直腰桿,只見臺上的上人,自始至終身子骨直挺挺的,令老師們深感敬佩,更覺慚愧。這畫面至今仍深深烙印在碧霞的心中。

聽過上人開示後,碧霞開始接觸《慈濟》月刊,從月刊中的報導進一步明瞭志工的足跡,看見照片中被幫助的人燦爛的笑容,激發碧霞心中那分想參與的念頭。不久,碧霞的妹妹受證委員,聽著妹妹分享所見所聞,看著妹妹對父母更盡心盡力地照顧,讓碧霞加入慈濟的意念更強烈。

為迎接浴佛節到來,莊碧霞(右)記錄志工們前往新北市雙溪邀約法師參加五月浴佛典禮。 (攝影者:游錫璋)
「緣分」這東西可遇不可求,工作的緣故,碧霞幾次想參與培訓,卻因為培訓課程都在週六,與補習班的授課時間重疊而無法如願。這一延宕就是一、二十年。期間只能像打游擊一般,哪個活動缺文字志工,碧霞又恰巧能抽出時間,便欣然參加,寫寫停停,停停寫寫。

2009年慈委培訓改在週日,碧霞終於得以報名參加。培訓時,她體驗過各功能組,其中真善美團隊讓她最感興趣,因為她從電視新聞、《慈濟》月刊……裡得知一則則感人的生命故事,許多都是出自這一個團隊,這功能組與其他功能不同,紀錄活動要事前的了解,事後的整理,這都需要時間,多數人都望而卻步,看著人文真善美志工「只說幸福,不說辛苦」的付出,碧霞十分感動,毅然加入真善美團隊。

我媽的小老鼠 不見了

其實,記錄一則故事、一場活動,對碧霞來說,從筆端流瀉的文字,很快就可以成行、成段,但要轉換成電腦螢幕上的文字,那就比登天還難。鍵盤上的按鈕功能不一,各有所司,哪個先按,哪個後按,總是記了又忘,忘了又記,循著筆記上記載的操作順序,逐一闖關,過關了,喜形於色高聲歡呼,落敗了,只好到處求救。

「我的小老鼠不見了!」這是碧霞所製造的笑話。常為了寄信打不出「@」這個符號,敲了所有可能的按鈕,就是找不到它,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又打電話求救。電話那一端傳來的是女兒的尖叫聲:「我媽的小老鼠不見了!」一陣大爆笑順著聽筒傳來。碧霞一手握著手機,緊貼耳朵,聚精會神地聽著女兒的指令,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所有的程序,把電子信件寄出去。

「一指神功」的封號,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中、練習下,漸漸有所進展。雙手合作無間,一起找出注音符號,一起完成一個字,雖然是龜速在前進,一篇文稿得要花上一整天工夫才能完成,但即使是踏前一小步,也是進步,有進步就值得高興,碧霞總是這樣激勵自己。

學會放下 是前進的力量

莊碧霞(中)參加臺北縣貢寮鄉澳底義診,記錄醫護人員走入社區鄉鎮,為居民健康把關的點點滴滴。 (攝影者:游錫璋)
挺直身子,摘下眼鏡,脖子左右搖晃數下,然後趴在窗臺,張開眼睛盯著窗前那棵綠油油的大樹,這是碧霞慣有的動作,為了紓解眼壓,讓盯螢幕而視茫茫的雙眼得以稍加休息。

漸漸地,看著螢幕上一行行的文字,喜悅取代了憂慮,她期許自己能一步一步掌控電腦,做更多的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由於《人間菩薩》影片的製作,落實於社區,更積極地開課,傳授要訣給志工。初來乍到,還摸不清楚狀況的碧霞,成了《人間菩薩》製作團隊的一員,俗語:「既來之,則安之。」再多的惶恐也於事無補,這樣的心態讓她安住於這個團隊,開始了另一項學習之路。

為了及早認識影片的製作過程,團隊成員負笈北上,每個星期五準時到松山聯絡處報到,汲取新知,為了不耽誤工作,隨身的鼓鼓包包裡,裝著筆記本外,還有教材、作業簿……《人間菩薩》課程結束,便得趕火車,追公車,準時趕赴另一處上課地點。松山、基隆兩地趕場,得分分秒秒精準地掌握時間。

猶記得第一次上課,臺上的老師一再叮嚀:熟知主角的故事,找出特色,深入追蹤,就能找到主題。

教學多年累積的經驗,聽故事、抓重點對碧霞來說不是件困難的事,如何呈現慈濟人文特質,這可是一項挑戰。這跟一般寫作不同,不用艱澀辭語,著重人人看得懂,不用聳動標題,意在平易近人,每每提筆,腦海中便浮現這些問題,考量如何著手撰稿?寫出符合需要的文稿,她認真學習,用心琢磨。

從急跺腳 到懂得聆聽

寫作的課程中,團隊的討論熱烈,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表達踴躍讓整個作業時間拉長,急性子的碧霞常急得跺腳。有時候她會在一旁冷眼旁觀,憋不住時,就會冒出幾句,彼此磨合時,碧霞的心裡總犯嘀咕,此時上人的話就在心中如洪鐘響起,震耳欲聾:一個人做不了所有事,善事大家一起做。

莊碧霞參加基隆環保志工尋根之旅,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認真的記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人物感人的篇章。 (攝影者:彭美蘭)
一個人能做多少事呢?就算能力再強,都無法勝過團隊的力量,漸漸心靜了下來,懂得聆聽,在紛亂的意見中找到頭緒,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團隊的默契養成後,挑戰難關勢如破竹,這分革命情感將大家緊緊扣在一起。

每次的勤務中,總能看到許多不同的人生。其中許清風這對聾啞夫妻,雖然生活困頓,卻不因此貪求多一些幫助,他們知足少欲,努力自足,看在碧霞的眼裡,不由得暗自為他們鼓掌,多麼正向的人生觀,更教人感動的是他們懂得感恩,付出時間、體力。每次邀約他們一起為案家整修房子時,夫妻總是義不容辭地允諾,昔日他們被幫助,今日他們幫助他人。

環保站總能看到一個皮膚黝黑、身材瘦弱的男子,專注地做分類工作,那就是許清風。夫婦倆把握付出的機會,看在大家的眼裡,身體健全的人怎能怠惰?乏了、睏了,想偷閒,許清風夫婦勤奮的模樣便浮現在碧霞腦海,趕跑了懶惰蟲,他們的故事鞭策著碧霞勤奮過日子,更感恩父母給予的健康身體,讓她可以做想做的事。

明白「及時」的重要性

融入不同年代、不同環境的主角故事中,碧霞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管苦多於甜,抑或甜多於苦,日子終究不曾為誰停留。有一回,碧霞才專訪過的人物只是感冒就醫,卻因為引發其他病症,幾日後便往生了,一個健健康康的人突然撒手人寰,碧霞除了錯愕外,對於「無常」的體認更深。

想著堂上父母兩鬢斑白,行動日漸遲緩,碧霞知道把握陪伴的時間,才不會有遺憾,陪著父親閒聊往事;打開記憶寶盒,墜入時空隧道,一起重遊舊地,一起重拾歡笑,度過那漫長無聊的午后時光。挽著母親上市場,一起討論菜色,一起研究怎樣採買最經濟,逛市場變成另類的運動,也是母女最幸福的時候。看著時間染白了父母的髮絲,「及時」的重要她更加明白。

人生這齣戲,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慈濟有幸聆聽許多人的生命故事,常讓碧霞感到十分震撼,她希望將這些令人感動的所見所聞,化為文字,收錄在慈濟的大藏經裡,見證慈濟人的足跡,留下典範於人間。

(文:莊慈盈 基隆報導2013/06/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