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溫馨速寫

藍天白雲的馳援(一)
藍天白雲的馳援(二)
藍天白雲的馳援(三)
原來我也是災民
希望來自互助(一)
希望來自互助(二)
募款更募心
劫後餘生(一)
劫後餘生(二)
化怨歎為感恩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序論 賑災日誌 溫馨速寫 關懷感言 心理輔導 附錄 回首頁

 

《溫馨速寫——賑災點滴》

藍天白雲的馳援(三)

【逗陣起厝】

▍做什麼、像什麼
◎撰文/林淑白

兩鬢飛白、言笑晏晏的田吳悅師姊,一面為木頭漆上防潮的柏油漆,一面開心地說,當得知上人要為災民興建大愛屋時,即迫不急待地向女兒及孫子請了假;這一次可是等到第三梯次才輪到的「肥缺」喔!她說:「一般的小工可能是人家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可是慈濟人做的小工,卻得自我要求,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哦!」

在醫院擔任看護的蔡華美師姊,常聽人說「綁鐵仔」是很賣力的粗活。身體一向孱弱的她,令人不可置信地,昨天卻能在大太陽底下連續做了一天的綁鐵仔工,這是自己連作夢也夢不到的事情。蔡師姊說,剛開始時覺得笨手笨腳的,真擔心會越幫越忙;但是靈機一動,想到上人常鼓勵我們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就這樣邊學邊做,還愈做愈有心得呢!蔡師姊欣喜地說,原來我也會「綁鐵仔」哦!

的確,豐美的生命果實只獻給那些勇於嘗試的人。下一次碰到難題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能參與,就是一種榮譽
◎撰文/林淑白

時近晌午,廣闊的工地上吹起了微微的和風;塵土飛揚中,只見一個高壯的身軀來回穿梭在工地上,時而與擦身而過的人點點頭,時而彎下腰來察看工程。我趁他與工作人員交談的空檔,趨前一探究竟。原來他是承包大愛屋第一期工程的峻園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洪天耀先生。喊一聲「老闆師兄」,就這麼聊了開來。

洪老闆感慨地說,以前建造的都是知名遊樂區的高級小木屋,想不到今天卻是為自己受災的同胞而蓋。自從參與大愛工程之後,不但親炙了傳說中慈悲為懷的上人,也領受了上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宏觀理念。他靦腆地說,自己的工作就是天天與大自然為伍,但礙於環境,無法完全顧及大自然也需要生存空間的事實;如今有幸參與大愛工程,讓他實習到如何去疼惜大地。所以當上人說「要給災民一個家的感覺」的當下,他就知道該如何去進行了。

對於每天一大早就在工地上默默奉獻的志工們,跟他所領導的工作夥伴有什麼不同呢?他說常常在報紙或傳播媒體上,看到或聽到慈濟人的善行,在心生讚歎之際,同時也會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慈濟人到底是怎樣動員起來的?」現在終於見識到了這一群任勞任怨的慈濟人,做事不但自動自發、乾淨俐落,而且是那麼地和諧、快樂。尤其每次在用過餐之後,每個人都乖巧得像小學生一樣排隊洗碗筷,到底是什麼力量在驅動慈濟人呢?「我想是大愛吧!」洪老闆說。

洪老闆看了一下握在手中的日文版慈濟世界簡介,與有榮焉地說,昨天有一位台大的教授陪同日本大阪大學的教授來到工地參訪。他們驚訝於大愛屋的建造是如此地堅固,通風、採光、環境保護也面面俱到,這樣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深深吸引著他們想進一步瞭解慈濟。洪老闆說,明天一大早把資料送給他們的時候,還要與他們分享一句話,那就是:「參與大愛工程,讓我產生了榮譽感。」

有一句話說,當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找到榮譽感的時候,他也將得到生命的歸屬。我們也相信這一分與慈濟人心心相印的榮譽感,將接引更多的有心人,來參與各階段的大愛工程。

▍與災民的心一起寄放
◎撰文/林淑白

每天晚上一閤上眼,想到在外餐風宿露的災民,宋鑄五師兄又要失眠了。想起民國三十九年隨蔣公來台,那一段在野地以大地為床、星空為簾幕、深夜還要嚴防敵軍偷襲的不安歲月,對災民頗能感同身受的宋師兄,每天都在問自己:「除了募款外,我還能為同胞做什麼?」

當他得知上人將要蓋大愛屋時,馬上四處打聽要如何搭上這一班大愛列車;好不容易等到第三梯次,終於得以成行。在北上的途中,他猛然發現同行的師兄都比他年輕許多;他便告訴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勤能補拙,只要拚命與時間競賽,一定不會成為別人的絆腳石。

一位看來如此溫文儒雅的藹藹長者,因著一份同理心所迸發的活力與衝勁,著實令人感佩。

▍不平凡的小人物
◎撰文/李振玲

陳本元師兄家住台南,是一家裝潢店的老闆。師兄兩歲就父母雙亡,只有小學畢業,卻當了慈誠隊員,也成了榮董,而且引進太太也皈依上人為委員。

他的名銜並不是十分出眾,但他卻帶著多年的腎臟病,仍來大愛屋工地貢獻所能。他給我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能早日讓災民安身,上人才會安心」。他太太王美珠師姊說:「能為鄉親做事,對陳師兄的病情有益;他現在的體力和精神,都比一年前在家休養時好很多。」他們夫妻真是一對鶼鰈情深的慈濟道侶。

▍做人要隨緣、做事要認真
◎撰文/慮瑒

台北的陳財師兄,從大愛一村興建時就參與整個興建工程。他說,在大愛一村剛開始興建時是睡帳棚,後來大愛一村大約成型時就暫時移入室內睡;但大愛一村完工交屋後,他們就被「趕」了出來。接著到草屯工地繼續幫忙蓋大愛屋,爾後又轉往廣輪精舍,幫助尚露宿在佛寺菜圃旁帳棚裏的三十幾位僧眾們,興建大殿、藏經閣、還有兩間寮房。

我好奇地問師兄如何解決安置的問題?師兄說,廣輪經舍的師父因為戒律的原因,無法讓男眾們在寺內搭帳棚,因此曾帶他們到精舍附近覓地紮營,以免路途奔波之苦,但卻找不到地方可紮營。後來到了一處河邊,師兄心裏想著,這地方還算不錯,至少可解決洗澡問題——真是如假包換的慈濟人,善解為妙方。最後師兄們還是決定回到草屯大愛屋工地,與那邊的師兄一起迎朝送暮,白天再前往廣輪精舍趕工。師兄們說,草屯的大愛屋完工後,他們又要變成難民了——無地睏囉!

師兄們說,這段期間睡帳棚的感覺,猶如回到以前當兵時期打野戰的氣氛。師兄更以幽默的心情自我安慰地說,做慈濟事,夢裏也會笑,車子即使加水也會跑。師兄們互相勉勵:「人要隨緣,做事要認真。」他們將「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的精神充分發揮,實在令人敬佩。

▍共同承擔,從美國回台灣
◎撰文/李委煌

曾參與慈濟祕魯、多明尼加與大陸江西等地賑災,同時也是慈濟美國阿靈頓聯絡處負責人的曾敦化師兄,十月三日將懸繫多日的不安,化為飛回台灣的行動。

「據我多日觀察,協助組裝大愛屋的志工們,許多都有腰、肩、背、手腳等處的肌肉疼痛症。」本身為中醫師的他,在中部災區幫忙時,又犯起了「職業病」,頻頻為師兄姊們「療傷止痛」。

「曾師兄,我不是故意要受傷的,可不可以馬上幫我治好,讓我可以再上工?」曾敦化談起這些用心投入的慈濟志工,感動得眼眶泛紅。「我幫他針灸後,還想替他敷藥時,沒想到一轉身竟已不見人影了,我還得趕緊到工地去把他找回來!」

曾敦化的感動,不是因為志工們賣力做到受傷,而是那分忘我投入的心。他曾在協助搬運鋼梁時,看到三位志工背著一位腳跟腫大的傷者,便趨前瞭解:「原來這位師兄在上工前就已經受傷了,卻還要來幫忙!」就是這樣令人心疼的執意,叫曾敦化頻頻拭淚。

「原本在美國為科索沃難民、土耳其地震受災戶募款,沒想到突然得知台灣發生大地震,實在令我相當錯愕!」曾敦化師兄在獲知九二一大地震釀成重大災情後,一直心繫台灣:「雖然錯過了慈濟第一波的急難救助,但第二波為災民援建慈濟大愛屋,我是絕不能再缺席了!」

由於美國慈誠隊師兄的人數不如台灣那麼多,曾敦化此次回台在與眾多師兄合作後,對於「眾志成城」,有了更深的體悟。他在工地看見慈濟志工日夜不休地為災民奔波,原本錯亂難過的心湖,漾現出朵朵感動的心蓮:「慈濟志工真像是螞蟻雄兵、又似海浪波濤,總之,永不歇止。」

猶記得在埔里工地時,一聲廣播徵求五十人搬運鋼架,曾敦化立即放下診療工作、戴上安全帽,加入志工行列。「五十人合搬時,每人分擔到的重量很小、很安全。」

曾經有人問他:「慈濟的動員力怎麼如此強大?」他毫不猶豫地大聲回應:「慈濟三十四年來累積平日的經驗,今日才能快速動員盡『本分事』!」

看見證嚴上人拖著羸弱的軀體擁抱蒼生,曾敦化強調,這次不是以「賑災」之情回來,而是以「共同承擔」之心來陪伴,因此雖知一己力量單薄,但仍大聲吶喊:「有多少力,就拚多少!」

談起為災民趕建的慈濟大愛屋,曾敦化說:「在十方大德的捐款、慈濟志工的全力動員、人性化空間考量、公共設施的規畫、材質的環保回收等『愛的包裝』之下,慈濟大愛屋不僅愛人,也愛地,因此它不只是個『屋』而已。」

除了協組大愛屋外,曾敦化也在工作空檔赴中部各受災區看看。「沿途我都看到身著藍衣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在災區往往返返。」曾敦化哽咽地說:「我在車內一直含淚看著……」

從災民的回饋當中,曾敦化清楚地感受到慈濟在台灣的那股力量;而藍衣白褲的慈濟志工在災區出入方便,也令他更加自我期許,「回美國後,我們還要繼續為台灣賑災募款!」

▍只要鄉親平安
◎撰文/賴志銘

今年五十八歲的鄭輝光先生,從電視上得知慈濟要蓋組合屋的消息後,便從十月一日起,每天從彰化二水騎上半小時到四十分鐘的機車,到中興棒球場來幫忙作一些粗重的工作;之前則是在南投縣政府幫忙救援物資上下貨。從事綁鋼筋等建築工程的他,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謙虛地說:「看見災民痛苦,我們心裏也很難過;我們就只是出一點心、一點力而已,鄉親平安,我們的心情也跟著舒服,就像佛祖的慈悲一樣。」所以除了慨捐一萬元之外,他也盡力地幫忙搬運、建築等救災工作。

▍有青,才敢大聲喔!
◎撰文/黃秀花

慈濟在各處所蓋的大愛屋,外形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但若仔細觀看,就可發現每處搭配當地的特色,都略有不同的造景。

例如,霧峰的大愛屋就位於草湖溪畔的堤防邊,為使湖岸的景觀得以延伸至大愛屋,北十五中隊中隊長葉彰祺便想到就地取材,運用河床的石頭和上水泥築成「砌石牆」,以突顯其特有的河邊風光。

剛好隊內的蕭清訓就是這方面的專家,擁有十幾年老功夫的他,這回總算可以派上用場。那天總共動用了五位慈誠師兄,花了一個早上的時間,撿了六車大小規格相符的石頭,下午便由蕭清訓帶領大家起造。

「大的石頭奠基,小的石頭用來補強。」已有十幾年未做過相關工事的蕭師兄說,砌石牆是古代用來阻擋河水的攔水壩,後來都改以塑膠鐵絲網替代,所以已很少見,其技法有點類似幼年時造「炕蕃薯」的窯,在堆砌石頭時,一個接一個務求放置穩當,大小排列也必須剛好密合,不能有漏洞出現,否則就難以承受水流的衝力。

「有青,才敢大聲喔!」蕭清訓的話還未說完,旁邊的師兄們就以廣告台詞大聲起鬨歡呼。的確,看著一手打造的古樸城牆即將完成,且是絕無僅有的創意,他們心中的喜樂自是難以言喻!

▍永遠二十五
◎撰文/黃秀花

「師伯,你幾歲了?」

「我,二十五啊!」

「真的嗎?難道你和譚詠麟一樣,永遠都只有二十五歲!」

「是二十五年次啦!」抵不過我的纏功,蔡堅榮終於說實話。

紅的、白的,看他排起鋸齒狀的連鎖磚,似乎很容易;怎麼一下子,又見他拿起螺絲刀東挖挖、西敲敲。仔細觀察了許久後,我才發現磚與磚之間的密合度要接得好,才能依序排列下去;若每塊磚都接得差那麼一點點,累積到後來就會與四周的磚塊連結不起來。所謂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是這個道理。

▍不快點,就虧大了
◎撰文/何貞青

工地裏好像有一股魔力,讓人工作完這梯次又趕去排下梯次,彷彿動作不快點就會吃大虧。

開工至今,宜蘭的邱美惠師姊已來了第三次。她作夢也想不到有機會來蓋大愛屋,參與的過程不只有成就感,還學到很多功夫。

「補牆,拿圓鍬,組合房屋……現在我們樣樣可以來,這些外面可學不到,就算當學徒還得熬個三、四年呢!」邱美惠說,因為這裏的師傅不藏私,紮紮實實地傳授每一項技能,期望愈多人學會,房子就愈早完成。

「反正,待得愈久,學得愈多就是啦!」

▍做粗工阮在行
◎撰文/何貞青

「阮做慣粗工,叫阮拿筆不行,拿鐵鎚可是很厲害哦,搬粗重的東西也難不倒!」六十歲的蔡愛珠剛下完工,仍然一臉精神奕奕。

謙稱自己不識字,在家電視也看不懂,又浪費時間,「還是出來做工卡好!」從台中潭子來到這裏,單純的家庭主婦搖身一變為工地一流好手。

「不知是不是甲大家作伙的關係?每日在家感覺時間過真慢,在這卻不知安怎,感覺天黑得真快,時間咻一下過去,做沒兩三下就叫阮吃飯!」捧起飯碗,她笑瞇瞇地邊吃邊說:「來這裏我足歡喜哪!會當(可以)幫忙災民,擱會當幫忙師父,卡累也甘願!」

瞧見身旁有個師姊慢條斯理地用餐,蔡師姊偷偷湊上來得意地說:「伊是拿筆坐辦公室的,年歲比我小,可是我做粗工卡贏伊哦!」那神態宛如贏了競賽的孩童,同時流露出一股老當益壯的氣概。

▍藏不住的笑
◎撰文/何貞青

捧著壽麵,身著端莊的旗袍,在集集工地擔任香積負責人近一個月的周水連,正笑呵呵地向新住戶說恭喜。

從十月六日開工,她就長駐工地,領著一群善廚的師姊張羅所有人的飲食。清晨四、五點即起床,半夜收拾好才睡,長期操勞的結果是——瘦了五公斤,左腳因勞累而發炎,但她說:「我年歲大了,趁能做就儘量做!何況大家對我這麼好,才捨不得離開。」

不過這麼辛苦可也有代價,「最初是我們自己帶菜進來煮,後來集集的鄉親知道我們在這裏,每天都會拿蔬菜、水果、冰塊來結緣,真的很窩心。」

菜不夠,有人帶領師姊去他們園裏摘;人手不足,也會有人來補位。

當地一位太太來幫忙煮飯時,師姊將多出來的罐頭送給她,對方竟感動地抱著她哭起來:「我們住路邊好久、好累了!你們一來就對我們這麼好!」哭完還叫孩子留下師姊的電話:「等我們房子重建,你一定要來坐上位、當貴賓。」

還有,雜貨店的老闆娘總是算慈濟便宜的菜錢,「災後生意一直不好,但自從你們來了,不知怎麼生意一天天好起來。師姊你們乾脆別回去了,留在這裏好嗎?」

「我在集集交了好多知心朋友,以後來這裏不怕沒熟人了。」也因此擔心她身體狀況的兒子每天一通催促的電話,都沒法讓她離開這裏。

看著屋子平地起,熱心的鄉親一一找到棲身處,周水連和所有曾在這兒付出過的慈濟人一樣,再怎麼說都以「歡喜啦!」一句帶過,祝福的心意,卻顯露在藏不住的笑容裏了。有始有終

有人分批前來,也有人是長期駐守。報到那天,台東范春梅師姊表示她可以待半個月,立刻被任命為埔里大愛屋工地香積總協調。

這可不是輕鬆的事,吃的方面不消說,還得兼顧志工們的衣食住行:下雨要提供乾衣服給淋濕的人替換,志工住宿的帳棚要打理,工地的環保更要維護……

每逢假日,上千人一起吃飯,加上臨時增加的志工,飯量的斟酌成了一大學問。操勞不打緊,最令她在意的是有時座位不夠,師兄姊辛苦上了一天工,連吃飯都得或站或蹲,不能好好吃。「每個人卻都隨遇而安,沒人抱怨,更令人心疼啊!」

原說待半個月,卻因沒有適當的人接手,她整整留在埔里近一個月,最後因為功德款不收不行,請假一週回台東又馬上趕回來。「這次就待到完工,有始有終。」她篤定地說。

▍「偷渡客」
◎撰文/許靜月

週休二日使得將近三百位師兄擁進集集初中街工地。原本預計只需要兩百位,但有些分配不到的慈誠隊員,也一心想來幫忙,因而造成了許多的「偷渡客」。

▍越做越勇
◎撰文/范毓雯

「我做事不輸年輕人,從小就勞動習慣了。」七十八歲的蔡金來年輕時曾做過水泥工,也曾參與過精舍觀音殿、寮房的工程,因此大愛屋的搭建可說是得心應手。

「越做越勇啦!」蔡金來說。這可是有人為證的,在旁的師兄打比方說:「他扛一百斤的話,我只能扛十斤啦!」

▍治安欠佳
◎撰文/陳美羿

大愛台「早安慈濟人」主播倪銘均,趁著休假趕緊來蓋大愛屋。

問他:「你做得來嗎?」

他說:「想做卻沒得做。因為工地缺料,又『治安欠佳』——只要材料一來,就被『搶』光了。」

▍也是學問
◎撰文/林瓊珠

配置水電管路也是一門學問!

為了讓大地有呼吸的空間,每間大愛屋的屋底須離地三十公分,在進行污水管及衛浴管裝配時,就必須趴在地下,慢慢一步步地往前移,然後用瓦斯火將PVC管熔化到一定程度,管與管才能牢固接著。

師兄姊們雖弄得滿身泥沙,但完成後,個個頓成一流高手。

▍頭家嬤洗鍋,愈做愈有勁
◎撰文/姚淑娥

來自台北東湖的許黃阿梅老菩薩,在東勢工地低著頭洗鍋子,老人精神抖擻地邊做邊說:「來這裏做香積很高興,感恩上人將我們老人資源回收,變成有用的人。」

許黃阿梅的一家人都是慈濟人,兒子許榮輝是樺達電子公司的負責人,是榮董也是慈誠隊員,媳婦吳麗惠則是慈濟委員;九二一地震後,他們全家都加入救災行列。

阿嬤在家裏是「頭家嬤」,不在家裏享清福,卻珍惜每一刻因緣出來做志工,「能幫助人家是有福的,年輕人有的是時間,我老人家年紀大了,感覺時間愈來愈不夠,所以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加緊腳步做。」老人家滔滔不絕地說著,口口聲聲念著感恩。

▍香積阿祖,工作來者不拒
◎撰文/姚淑娥

高齡七十七,已經是「曾祖母」的廖瓊麗師姊,有著瘦高的身材;腰桿挺直、耳聰目明的她在東勢工地做香積工作;雖然年歲大了,但只要能做的,不分什麼工作她都願意做。

她表示,雖然在大愛屋工地做了好幾天,卻不覺得累,也不能叫累,因為如果兒子知道她累了,心裏捨不得便會阻止她繼續做。抹著慈濟面霜的師姊,一臉慈祥,讓人如沐春風。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