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溫馨速寫

藍天白雲的馳援(一)
藍天白雲的馳援(二)
藍天白雲的馳援(三)
原來我也是災民
希望來自互助(一)
希望來自互助(二)
募款更募心
劫後餘生(一)
劫後餘生(二)
化怨歎為感恩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序論 賑災日誌 溫馨速寫 關懷感言 心理輔導 附錄 回首頁

 

《溫馨速寫——賑災點滴》

希望來自互助(二)

【社會大眾伸援手】

▍拿鋤頭,我在行
◎撰文/何貞青

十一月四日並非週日,卻有大批學生出現在大愛屋工地,他們是省立員林農工「農場經營科」的高三學生,由導師鄭美淑帶領來當志工。

「原先是我自己要來,課堂間不經意提起,孩子們也想一起來,加上校長也鼓勵贊成,所以跟學校報備申請就來啦!」鄭老師說,全班四十人,來了三十四位,其他六位若不是因為有事,早就全員到齊。

孩子們都是農會保送的農家子弟,這兩天的課程正好是「家庭農場實習」,依規定須在自己家中學習農務,但來這裏幫忙也一樣。「很感謝大家有機會讓這些孩子學習。前天跟工地聯繫,聽說要綠化;孩子們天天拿鋤頭,種花種樹最拿手了。」

沒想到樹苗來不及運到,換成整地的工作,大家直呼可惜沒帶自己的鋤頭來,不然會做得更快。

他們不只人到,連「伴手」也帶來。有一組學生實習種的豌豆苗剛採收,原先要賣的,結果他們向老師提議送至慈濟大愛屋工地給大家吃。還有學生家裏種芭樂、香蕉……也特地採來與大家分享。

他們有這分心,最高興的莫過於老師了。「我覺得讓他們來看看慈濟人在做什麼,體會一下助人的心境是很有意義的,但最主要還是希望對工程有幫助。」

看他們合力搬運沈重的木架,奮力整地,原先還擔心會不會吃不消,沒想到老師一臉信心滿滿地說:「放心,放心!他們平日就習慣下田耕作,很適合在這裏幫忙。」

如果好心問他們:要不要休息?「哪用得著啊!瞧我們的厲害,這個根本是小case!」彷彿擔心是多餘,又像旁人說了什麼蠢話!

「拿鋤頭對我們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下次如果時間配合,要種樹或綠化找我們絕對沒問題!」姚榮洲同學說。

▍別來找我
◎撰文/何貞青

埔里大愛屋工地,每個地方都歡迎人家去休息、小憩,除了一個地方例外,就是小小的醫療站。

工地常發生臨時狀況,有人鋪設地板被美工刀割傷、有的搬運重物扭傷、或者天氣驟變而感冒……醫護人員就成了大家的救星。

「大家常因急著趕工,延誤了小傷口的診治,可是工地灰塵細菌等感染原很多,更是要注意呀!」從台北國泰醫院內湖分院特地來當志工的蘇玉菁提醒大家。

別看這些護理人員年紀小,只要有她們在就能安定人心。一位中暑的師姊被扶來,大家慌成一團時,中國醫藥學院的林君屏氣定神閒地按摩處理,馬上把場面壓了下來。「不要緊,護士小姐在這裏,不用擔心了!」還有很多懂推拿的師兄姊,也會一起關心幫忙,讓醫療站發揮更大功能。

每逢用餐時求診人數最多,乘著空檔吃飯的蘇玉菁,見到有人割傷手、血流如注趕來,她碗一放,面不改色三兩下就包紮處理好,然後轉個身、洗個手,捧起飯碗繼續吃。

看到一旁目擊的人再也食不下嚥,「習慣啦!沒什麼!」她聳聳肩、笑嘻嘻地說。「雖然我會覺得無聊,不過還是希望大家不要來找我!」因為,那表示大家都很健康平安!

▍老師,別頭疼
◎撰文/余國雄

十六歲的志明與志育平日在學校是令老師頭疼的學生,如果別人講出不合他們「胃口」的話,他們便會用最直接的方式——「拳頭侍候」給對方一頓飽。

他們的老師——游玫瑜,希望志明與志育能從付出中學習「擁有」的可貴,所以在徵求家長同意後,特別要我帶著兩位同學到埔里災區,投入大愛屋的興建行列。

志明與志育剛開始稍稍做一點事,便溜到服務站休息。只要他們一離開我的視線,我就會擔心他們的安全,畢竟我有責任把他們平平安安帶回去給家長;我只好對他們「緊迫盯人」,讓他們「一刻不得閒」。

當天收工後,看著一棟棟大愛屋出現在眼前,志育說:「老師,看到房子快蓋好的樣子,我內心好充實!」

▍阿兵哥志工,出錢出力
◎撰文/賴麗君

集集兵工廠工地,冷冽的風瑟瑟吹來,志工們不禁直打哆嗦,兩行鼻涕也不聽使喚地直流,噴嚏聲、咳嗽聲不時傳來,儘管如此,大家依然埋首於工作。

最近天氣轉涼,位於山區的工地早晚寒冷,中午卻相當酷熱,溫差如此大,許多師兄姊及國軍弟兄都得了重感冒,仍然繼續趕工。

集集地區慈濟委員林慎說,這個工地主要是蓋給國軍眷屬居住,「從九二一地震到現在,國軍弟兄奮不顧身投入救災及重建工作,但是他們本身有些也是受災戶,沒有房子住,我們也應該要為他們盡一點心力。」

監工江子超說,這裏規畫一百戶,「每天都有一百多位國軍弟兄投入,所以興建速度相當快,不到半個月就完工了。」

看到許多慈濟志工不畏寒冷投入建屋工作,國軍弟兄及軍眷皆相當感動,紛紛起而捐款,傅行衍少校已將一百多人集結的二十八萬善款,捐贈慈濟九二一重建基金。

「很多人以前沒有接觸過慈濟,因為這次慈濟幫我們蓋大愛屋,才認識慈濟的偉大,師兄姊的善行真的令人感動!」傅行衍說。有些國軍弟兄紛紛表示想要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從「弟兄變師兄」。

自己做不夠,相招來逗陣曾秀英、姚淑娥「我告訴朋友,有一個很奇怪的團體,做事時大家搶著做,唯恐動作慢就被別人搶去做,朋友不相信有這樣的團體,今天我就帶他來工地一起做。」

六十七歲的劉紀勝,自東勢下新庄林務局退休,目前擁有一甲多田園,雖然家裏農事很多,都靠他自己完成,但劉紀勝自從得知慈濟為災民搭建大愛屋後,決定將田園暫放一邊,投入志工行列。「這次地震,我們下新庄災情慘重,往生三百多人!慈濟蓋房子,我沒有來的話,一定會後悔;田園農事,就等東勢工地完成後,再回去耕作。」

劉紀勝在工地看到慈濟人無所求地付出,搬材料、搭屋外殼、鋪塑膠地磚,做得不亦樂乎,沒有一個人喊累,感動之餘,就把訊息傳達給周遭認識的人,並約了兄弟劉紀村、友人鄧禮記一起來大愛屋工地做事。十一月三日東勢工地一動工,化糞池預拌水泥的工作就是他們同心協力完成的。

劉紀勝雖然在大愛工地幫忙,但三餐仍返家自理,他說:「何必麻煩人家!我一趟要騎五公里路回去吃飯,雖然遠,但能在這裏服務,又能跟大家結緣真好,更何況,『我做得很爽快!』」

▍載著筍子,追著慈濟人跑
◎撰文/曾秀英

「我年輕時就種竹筍到現在,工地需要多少筍子,我一定全力支持!」吳沈老太太不時帶著自家種的上好筍子、瓠瓜,洗好、切好,送給工地香積師姊煮食,或至批發市場採購三、四籮筐青菜,送到工地結緣。「能跟慈濟人結緣,是我的幸福!我每天都很早就來,深怕來得太晚,大家已經把事情都做完了。」

工程期間,她到台北就醫十天,回來後跟兒子扛著白米及筍子到大愛一村工地,卻見人去樓空,原來工地已經完工了。吳沈的心情一時錯綜複雜,落寞想著:「慈濟人,不見了?」

經詢問後她得知,其他地方還有工程在進行,便與兒子開車追趕慈濟人,但卻無所獲;隔天,「我又騎機車沿路找工地,再問人家慈濟蓋房子的地方在哪裏?對方很阿沙力地說『跟我來!』就這樣被帶到草屯工地來了。」回想起追尋慈濟人的經過,吳沈仍是一臉高興地述說著。

 

【外籍兵團送愛心】

▍桃太郎義建大愛屋
◎撰文/陳美羿

十月初,在中興新村德興棒球場慈濟大愛屋的工地上,有幾位來自日本的年輕人和慈濟師兄們一起揮汗豔陽下,挖土、搬磚,一刻也不得閒。提起這些「日本人」,師兄們都豎起大拇指說:「佩服!佩服!」

他們是「日本緊急援助隊」的隊員。成立十年的「日本緊急援助隊」,成員雖只有一百多位,但是除了日本本地的緊急救援外,還到過菲律賓等鄰近國家。因為大都是在學學生,經濟能力有限,所以只能量力而為。

這次獲知台灣集集大地震,隊員即刻透過電子郵件相互通知,前後來了八個人。他們到南投、中寮等地「自己找事做」,幫忙搬石頭,也煮過飯。知道慈濟要蓋大愛屋,就住進工地來,跟著師兄姊起早摸黑地工作。

二十八歲的江川徹曾在上海復旦大學就讀,講得一口好國語,是全隊的翻譯官。這位穿耳洞戴耳環的大男孩第一次和慈濟人一起工作,直嘆:「搶不到工作做!」

牛仔褲破一個大洞的上川,任職照相館。原先以為他趕時髦,故意在膝蓋撕開一個洞,後來才知道是在工地讓鋼筋刮破的,幸好皮肉沒有受傷。問他要不要再買一件新的?他說不需要,「我要把它帶回日本,當成永遠的紀念。」

個子嬌小的林夏音,是個標準的日本姑娘,彬彬有禮,做事勤奮,扛材料、搬磚塊,一點也不輸大男人。曾是阪神大地震受災戶的她說:「日本的災民組合屋是二、三個月後才蓋好,台灣的速度算很快。」目前就讀天津南開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地請假來「賑災」,林夏音也觀察到台灣災區物資豐富到過剩的現象。「台灣人很有愛心,對災民照顧得很周到。」她說:「災民的情緒不會太悲傷,相信將很快就會再站起來。」但她也表示,阪神大地震後,老人和小孩精神問題特別多,要用心照顧才好。

貌似韓國人的伊藤是京都滋賀醫科大學六年級的學生;而年齡最長的木村則是一名工程師,他們都是請了假前來。他們說:「雖然我們不能做什麼,但是來表達日本朋友關懷的一份心。我們是鄰居嘛!」

沒錯!他們不是專業的救難隊,沒有精密先進的器材,也沒有政府或基金會的支援;他們只是學生,帶來一顆真誠的心。

如果來自各國龐大的救難隊是大型的探照燈,這幾位日本朋友充其量只能算是幾隻小小的螢火蟲。雖然微小,卻依然閃著光。他們沒有媒體追隨報導,卻深深打動了慈濟人的心。把愛付諸行動,他們為日本做了一點點的國民外交,更重要的是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專程來台獻愛
◎撰文/高秀聰

台中市戰基處的大愛屋現場來了一位美國人Greg,他從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來到台灣,加入興建大愛屋的行列,我有緣成為他的翻譯。

他來參與興建大愛屋的故事很戲劇化。他過去因工作關係,常到新竹科學園區,結識了不少台灣朋友,也很喜歡台灣這個地方。聽到台灣發生地震,他很關心朋友的安全與地震的災情,便想來幫忙。十月中旬請了一個星期的休假,專程來台灣,要幫忙災民;東問西問,打聽何處可去幫忙。結果,在英文台北時報看到慈濟賑災的報導及各分會聯絡電話,輾轉地由台北分會問到台中分會,再來到戰基處。

他說,慈濟人總是和藹可親、笑臉迎人,令他印象深刻。他不挑揀地做任何需要幫忙的工作,汗流浹背但滿心歡喜。他表示,很高興能認識慈濟這個充滿愛心的團體,謹代表所有關心台灣地震,但不克前來幫忙的美國人,為災民獻上一分心力。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