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複合式災難之防賑災策略

 

世界銀行估計,極端自然災害每年使全球經濟損失5200億美元,同時使2600萬人陷入貧困。天災頻傳的世代,我們需知災難的嚴重程度是取決於危害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程度,而影響的規模又取決於我們在生活和環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再者,窮人和弱勢群體往往是最不能預防、應對和適應氣候的影響,且在極端天氣中可能會失去更多。

身為慈善組織的一員,面對災難的樣態多變,隨著每一次救災動員,從社區到全臺,從臺灣到海外,由點到線到全面,厚植了強大的救災應變能力;而遍布各社區的志工,以在地慈濟會所為據點,每遇災難,不請自來;因為就近,因為熟悉在地環境,應變速度更快,分工合作更有效率。不但走在最前,也會陪到最後,成為一股安定社會的溫暖力量。

 

防賑災模式啟動全球重大災難即時動員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簡稱(UNISDR)指出,2018年計有281起極端氣象事件,全球因地震、海嘯、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受災的人數約達6,177萬人,死亡人數為10,373人;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為地震和海嘯,次為洪水、颶風等,種種跡象顯示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風險正在提高,防災與減災的對策愈來愈重要。而慈濟依據累積多年來賑災經驗,結合宗教情懷、人道救援理念,已經建立防災、減災、備災急難階段的賑災及中長期救助的災害救援工作模式。

 

慈濟防救災、人道救援獲得世界各國肯定,投入國內各項救災、賑災的無私付出更是不容抹滅,是中央與各地地方政府最佳民間夥伴之一,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緊急應變小組成員。此外,慈濟與水利署、中央氣象局保持緊密聯繫,精確掌握臺灣氣候變化與災區及時狀況,俾利在最短時間進行評估,提供行政與志工體系規劃最正確與全方位的防救災行動。為強化防賑災災情之取得及運用,並與國家災防科技中心(NCDR)、國防大學、健行科技大學等機構簽署合作協議,發展符合慈濟勘賑災需求的情資系統,並培育賑災空拍人才。同時,為加強防災意識觀念之推廣,及勘賑災人才之培育,慈濟規劃設置「苗栗慈濟防賑災教育中心」,以實境演練的方式,提升勘賑災的操作能力;並致力於將全臺各地慈濟靜思堂提升為「社區防賑災中心」及「備災中心」,以應不時之需,共同守護社區。
不分國籍、宗教,面對重大災害等,先「安身」提供緊急物資援助,並「安心」陪伴膚慰、給予正向能量,接著了解受助者後續的生活狀況,輔導「安生」,2018年全球重大災害援助。
老舊校舍援建26所減災工程造希望

 

國際減災日始於1989年,聯合國大會呼籲推廣全球風險意識和減災文化,提醒人們和社區如何減少遭受災害的風險,提高對於風險的重要性認知。

近年來極端氣候、地震活躍,慈濟以多年救災經驗考量,要在災害發生前將災情減到最低。2018年度,減災希望工程持續進行老舊校舍援建,包含苑裡高中、公館國中、後龍國中、造橋國中等四所學校,及花蓮玉里三民國中。慈濟於2014年啟動「減災希望工程」,至2017年已完成21所學校的援建,而今再增加五所,便是希望讓孩子在友善學習環境中成長茁壯,同時也可發揮防災、避災、減災的良能。

截至2018年底,慈濟因應水患、風災、地震、海嘯、及扶困、減災希望工程於全球16個國家,完成225所學校援建,另,臺灣五所減災希望工程進行中。
大愛屋援建18,730戶家庭安身心

 

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造成臺東多地受災,其中大武鄉愛國蒲部落原址被列為土石流危險區。災後,臺東縣縣長黃健庭拜會慈濟基金會,擬定遷建安置計畫,由慈濟協助興建永久屋與臺東縣政府共同努力,讓居民擁有堅固的堡壘,遠離土石流潛勢溪流危險區,2018年7月31日47戶永久屋落成。永久屋共有47戶,分成大、中、小戶三種規格,能抗14級風和7級地震,每戶都裝設太陽能熱水器,也是兼顧綠能的建築。第一次進入自己的新家,水電、房間、窗戶裡裡外外都充滿好奇,居民說不用再擔心風災一來就要撤離,實際入住新家園,心裡非常踏實。

自1967年至今2018年慈濟於全球15個國家/地區,合計援建18,730戶大愛屋,讓貧困家庭及重大災難後的居民得以安心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