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高齡化之因應策略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65年每10人中,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此4位中則即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社會少子化,將會造成家庭照顧長者的壓力漸增,後續影響社會與經濟問題。

半個世紀前,慈濟開始投入濟貧慈善工作,觀察家庭經濟型態,多半是貧病相依;半個世紀後,因應社會變遷,家庭型態朝多元發展,加上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使得家庭提供的支持系統與因應能力逐漸式微,因此我們加強弱勢家庭教育扶助、推展慈善創新及青年公益參與、推動社區據點及長照關懷,慈善照顧之餘,倡議「壽量寶藏」之理念,發揮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廣度。

 

多元支持力 教育扶助弱勢學子

 

針對弱勢家庭,本會提供清寒、弱勢家庭助學補助,提供優秀學子新芽獎學、開辦兒少成長營、課輔班、假日部落教室、營養早午餐補助、學校關懷、人才培育等等,從有形的補助、無形的陪伴與支持,2018年合計112,366人次受益。

 

慈善創新推計畫 公益實踐設平台

 

在慈善發展的領域中,「永續發展目標」是未來全球援助工作的基本綱領,年輕世代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專業能力融入創新觀點,創造社會影響力。

全球化的趨勢,臺灣青年世代逐漸走向國際時,本會推動「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以「公益孵化」及「永續發展」為計畫核心,促進青年投身公益並關注慈善議題,除分享慈濟既有經驗及資源外,更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投入,創造資源媒合及建構多元學習平台,讓年輕世代的觀點與力量能有所發揮,一同關心我們所在的土地與全世界需要被幫助的人、事、物,進而發揮人生的良能。

2017年起,本會辦理「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2018年度深耕「公益孵化」之概念注入計畫,以「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孵化與培力」為方向,培養臺灣社會創新行動人才,並朝「公益教育」、「公益研究」、「公益基金」與「公益孵化」四大面向邁進,結合當代議題趨勢與慈濟在公益領域長期深耕的經驗,為臺灣青年打造公益孵化與實踐行動的平臺。

 

 

高齡化社會 志工忘齡付出

 

關懷「貧、病、孤老」,五十多年始終如一,並協助輔導「以在地人服務在地長者」,回應社會需求與政府長照政策,藉此凝聚社區發揮互相扶持、關懷機制,減緩長者老化。同時,倡議「壽量寶藏」之理念,發揮「老有所用」的生命價值,也讓老來生活更有尊嚴、有品質。在全臺,除了獨居長者關懷,更以社區為定點,以不同的服務方案照顧長者,包含,長者圓夢計畫、寒冬送暖、個案長照需求服務、個案輔具資源平台、居家安全改善及社區關懷據點等。2018年更結合政府推動之長照2.0政策,就近持續服務。

 

 

長照在社區 如常照顧不缺席

 

截至2019年4月慈濟慈善與醫療志業在社區的長照關懷據點分布,在全臺逐步建構,就近守護。從巷弄長照站、整合服務中心,亦將陸續在全臺申請成立居家長照中心,結合本會慈善、醫療、教育志業資源,以健康促進、延緩失智失能、共餐服務、社會參與等方式,共同守護健康、亞健康及失智、失能長者,期能幸福、健康、快樂在地安心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