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弱勢族群關懷

 

大時代的轉輪不停,生活的步調、社區的發展、人口的生態亦隨之遷變,本會因應社會需求,針對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議題,同步規劃不同服務方案,期能在社區營造幸福的關懷力量。

在鄉偏鄉地區,則與社區組織部落結合,在部落推動「以茶代酒」健康促進、部落教室、青少年文康活動、生計產業復興、期待營造健康、安全、有生計機會之社會環境。

在社區,街友、新住民、新移工等等都是關懷的對象,我們走入醫療較為缺乏的地區,進行義診、往診關懷健康,也與社區內社福機構合作,一起陪伴社區營造自主、幸福、永續社區。

 

 

新移民關懷 增補家庭功能

 

「小時候曾覺得我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子?自從遇到慈濟志工後才覺得,我是最幸福的那一個。」小珍(化名)的媽媽從印尼嫁來臺灣,十多年未與印尼娘家聯繫,家人擔憂她的安危,2010年由小珍阿姨向香港慈濟分會求助,透過志工的訪查在新竹新埔找到一家人。

訪視過程中,發放家庭所需的生活物資外,小珍升上國中後,成績明顯下滑,因此邀約擔任電子工程師的慈濟志工吳錦長為他義務課輔。除了加強課業輔導外,吳錦長也將自身學習的秘訣與經驗跟小珍分享,「老師教我將重點寫在便條或海報紙上,黏在家裡四處或用磁鐵貼在冰箱上,走過去、走回來都會提醒一下,散步、走路時,口袋小抄背一下,睡覺前回想,不清楚就再翻一遍忘掉的部分。」

善用瑣碎時間,落實老師的指導,老師的用心,小珍點滴在心懷,而小珍的努力也獲得慈濟新芽獎學金的肯定,不僅讓她在課業上重新建立自信,並多了勇氣面對生活的考驗。

 

 

青少年文康 凝聚偏鄉動力

 

由村民及青少年共同成立籃球隊、足球隊及壘球隊,帶動偏鄉村民以運動風氣,強健身心健康,同時也是社區的愛心服務隊,在社區協助清掃、關懷老人,2018年在秀林鄉景美村、文蘭村、秀林村、萬榮鄉紅葉村帶動,共766人次參與。

在花蓮的秀林鄉景美村的小太陽學堂,參與課輔之原民小朋友,於課餘還能打籃球,培養健康體能、團隊互助力,同時也更能專注學習。而於加灣社區,鄉體育會的壘球隊響應社會公益,主動發起居家、社區、部落內環境品質維護,改善環境整潔,清掃社區雜亂處、鄉道,並將清掃垃圾做分類,共同守護家園。

在紅葉村,部落青年創立的自發性公益活動,喜愛音樂的鄰居「都桑(dosan)」一家人搬遷至「甘霖(lougkin)」,為活絡部落發展,創立「部落客回娘家」,擁有原住民舞蹈才藝的孩子們,有一個舞台能展現活力。過年期間,族人放下酒杯,規劃籃球比賽、舉辦音樂會,讓每一位遠在他鄉辛苦打拼的族人,返鄉期間,感受到家鄉原有的熱情及動力,凝聚族人情感。

 

 

穩定生計 活化原鄉農地

 

2013年,慈濟開始在偏鄉推動「生計營造」,其中之一是「活化農地成為穩定生計」。

在花蓮,有最乾淨的土地,最潔淨的水資源,最清新的空氣,但荒蕪廢棄的農地也不少。從秀林鄉起步,逐步推動至萬榮鄉、光復鄉、豐濱鄉,以友善耕作活化農地的方式,帶動成立「友善耕作雜糧產銷班」。除了愛護大地,堅持帶動友善耕作,無農藥、無化肥,獲得農友的響應,同時,依各鄉的特色,協助進行經濟作物的栽種、連結契作,網路行銷,並連結到各地的消費合作社。包含萬榮鄉的油藤,光復鄉的紅藜、蕎麥等。

農友也從每月定期的交流與學習中,彼此鼓勵,堅持友善大地的農作,在穩定收入之餘,希望能接引新世代,讓青農返鄉,萬榮鄉莊程廷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從臺大研究所畢業後,返鄉投入做農,以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理念為大地造福,並傳承。

 

 

扶植在地小農落實社會責任
透過產學合作,慈濟大學以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在地連結」為核心,並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以「強化區域產學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及升級」、「促進區域資源整合,協助城鄉教育發展」、「落實學校社會責任,引動師生參與社會創新」、「促進人才培育及活絡在地學習、就業與創業」為策略。

慈大獲得補助的「銀髮樂活,長照產業之深耕與培力」計畫,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以功能回復為導向的長者樂活社區健康服務模式,共同促進在地長照產業聚落、社區在地成功老化文化之創新發展。

「食在永續-綠色在地公民經濟推動計畫」,以「食」為主題整合在地生產與消費端的99%在地公民經濟,結合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等三所大學、共七門課程,以「食」為主軸,串穿「節能減碳」、「循環經濟」、「參與保障」及「在地農業」四個面向,課程分為「生產端」及「消費端」課群構成在地循環的綠色經濟,以達成環境及經濟永續。

由教育部主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USR)策劃「第一屆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2018年7月28-29日),以「希望所在」(H.O.P.E.)為主題,共五十所大專校院、九十三件作品參展,吸引近萬人次參觀。

慈濟科技大學以獲補助的「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和「農情覓藝加值東臺灣」計畫進行參展,展現的海報和研發產品,紅藜茶、蟲草餅乾、乳液詢問度更是百分百;其中,「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打敗眾多競爭對手,拿下「最佳實踐獎」,更是東臺灣唯一獲獎的大專院校。會」(2018年7月28-29日),以「希望所在」(H.O.P.E.)為主題,共五十所大專校院、九十三件作品參展,吸引近萬人次參觀。

慈濟科技大學以獲補助的「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和「農情覓藝加值東臺灣」計畫進行參展,展現的海報和研發產品,紅藜茶、蟲草餅乾、乳液詢問度更是百分百;其中,「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打敗眾多競爭對手,拿下「最佳實踐獎」,更是東臺灣唯一獲獎的大專院校。

 

 

健康促進 原鄉以茶代酒

 

原鄉要扶貧脫困,要先解決酒害的問題。原鄉酗酒有四大害,經濟力降低、健康問題、家暴問題、酒駕意外等。爰此,100年起,以「原鄉以茶代酒健康促進方案」持續在花東部落推動,辦理逾250場宣導活動,逾萬人參與,並進一步在部落成立「茶友會」,以節制飲酒、健康生活,在當地形成一股正向力量。

古風部落茶友會志工廖明輝,曾有酗酒習慣,以前痛風嚴重,「以茶代酒」之後,不僅改善身體健康,現在天天到社區老人關懷站報到,快樂服務。

 

 

街友關懷 即時送暖

 

2015年街友關懷時,志工在公園遇見避寒的翁先生,為他送上熱食、禦寒小毯,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人生。早年的他,菸酒賭博樣樣來,身體變差了,更因罹患猛爆性肝炎,徘徊生死邊緣。因為無法工作,斷了收入,白天就窩在公園的土地公廟,晚上睡在廟旁一輛廢棄的廂型車裡。

知道這樣的狀況後,慈濟提供醫療補助,同時協助租屋及生活費用,安頓身心。4年來的陪伴,也鼓勵他到環保站做志工,發揮生命良能,翁先生說,「每天醒來做環保已成為生活目標;做環保,讓我生活過得很充實,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慈濟街友關懷,包含提供禦寒物資、熱食、生活物資及義診服務、健康諮詢等等。在平日,結合慈濟人醫會、人安基金會等進行義診服務,2018年合計舉辦59場,1,848人次受益。而在寒流來襲的日子裡,「以天為幕、以地為席」的街友們最能感受這冷颼颼的苦,志工打包禦寒衣物與物資同步送溫暖,而街角、地下道、高架橋下、車站等處都是關懷的所在,讓他們感受社會的關懷。

街友關懷重點記事:
1月7日新北市蘆洲區慈濟志工六十多人分別前往中原公園、永康公園等地,為街友致送冬季禦寒物資及麵包。
1月9日慈濟人醫會與臺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志工,前往臺中火車站地下道關懷街友,除提供薑茶、熱食、衣物、暖暖包等禦寒物資,並檢視他們的健康狀況。
2月1日新北市政府於三重區光興市民活動中心舉辦街友春節圍爐活動,慈濟志工獲邀參與,並為街友發放生活物資及禦寒外套。
4月14日慈濟人醫會於人安基金會臺中平安站舉辦每月例行義診,為街友提供內科、外科、牙科、皮膚科及骨科診療。
5月12日臺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與慈濟志工,前往臺北市遊民收容中心關懷街友,提供健康諮詢並舉辦浴佛祈福會。
5月15日於人安基金會桃園平安站,舉辦每月例行義診服務;慈濟志工亦安排浴佛活動,邀請街友一同參與。
12月6日中山醫學大學慈青社發起街友寒冬送暖活動,於市場募集青菜,製成一百份素便當,再邀約中興、靜宜及中國醫藥大學的慈青及青年志工,一行二十二人在慈濟志工陪伴下,前往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為街友供餐。
12月31日臺中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及慈濟志工一行三十多人,至臺中市西區中興停車場探訪街友,送上薑茶、熱食及痠痛貼布,並關懷他們的健康狀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