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機構關懷

 

我們透過關懷計畫、公益採購、物資及經費支助等方式進行機構連結合作與關懷,2018年合計47,047人次志工投入,171,993人次受益。

 

 

公益合作 重建生活

 

透過公益合作,協助視障者重返社會、職場,活出生命價值,慈濟補助臺灣盲人重建院開辦丙級按摩養成班,至2018年已邁入第三年。十六位學員中,除一位因癲癇頻繁發作,於八月退訓,其餘十五位全數順利考取丙級按摩證照,同年12月,十五位學員全數找到工作,就業率百分之百。重建院對慈濟人文關懷活動十分肯定,除增進學員學習的自信心,遇到逆境,也會有較正向的思考,透過與志工分享生活點滴,心情較為平穩,學員的談話中,也多了很多的「感恩」。

2018年除了「生活重建」與「職業重建」,並結合臺北慈濟醫院支援院方感染管控課程及實習場域,慈濟志工並定期入班帶動陪伴,也透過生命教育講座,社區融合學習、晚自習陪讀...等,激勵中途視障者,不畏困境所打倒。例如:許豈逢師兄、李宥甄師姊分享在原本幸福的五子登科時,師兄因突如其來的車禍致脊髓損傷,成為本會照顧戶;夫妻二人不放棄人生與希望,成為電台主持人,並培訓受證,成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翻轉人生的故事也感動了學員。除此,志工也一起陪伴適應社區與實習,學員在志工陪伴下搭公車、參訪故宮文物等,九到十一月安排實習課程,讓學員體會不同職業別的身體狀況。結業後,志工留下學員的聯絡方式,持續關懷職場工作情形。

 

 

學員石先生現於臺北市任按摩師,順利入住板橋社會住宅,生活安定,他說:「發現了自己,有了腦瘤以後,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卻發覺我的視力,也隨著一點一滴的受損,成為視障人士之後,我們會有很多心理壓力,還沒到重建院前失明一年多的期間,是慈濟協助生活補助,來到重建院,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從失望、絕望,然後到有希望,然後更有愈來愈多的盼望,我覺得不管是從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從這些慈濟志工,給我們的鼓勵跟信心,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腳步,愈跨愈穩,然後愈來愈能夠找到自己的未來。」

委昇則是因為青光眼,視力逐漸模糊,二年前辭去做廚具的工作,到重建院學習第二專長。他感恩志工,在學習期間每個月都到重建院關懷互動,邀請講師分享,印象深刻的,因為車禍造成重度癱瘓的許豈逢師兄的故事,激勵自己勇敢面對人生。經過不斷的練習,委昇順利取得專業證照,有能力照顧家人,也重新與社會接軌。

 

 

大樓援建 提升照護品質

 

臺東仁愛之家為非營利養護機構,照護對象以縣府轉介的獨居、低收入或身心障礙長者為主,近年來照護長者漸增,既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向慈濟提出援建新大樓的需求。慈濟幾經場勘後,決議為其興建一棟包含養護床位、員工宿舍、日照中心等空間的三層樓建築,並於1月8日舉行新建工程動土典禮暨歲末感恩會,2019年6月30日完工啟用。

除了硬體援建、慈濟志工定期走入仁愛之家,長期陪伴無依長者已近9年。「老年生活,不是人生的下坡路,只要用心的陪伴與關懷,讓長者感受到自己在現實社會的存在與活力,一樣可以揮灑出美麗的人生風景。」因此規劃「長者GOGO樂」活動,陪伴20餘位行動不便的長者,前往大賣場採買食物及飲品,長者感受購物樂,也能與人群多接觸、互動,倍感尊嚴與自信。

「最好的安養院就是每個人的家」,要讓長者在家人照顧下安養天年,所以慈濟不建安養院。為仁愛之家援建新大樓,在於其創建近一甲子,始終秉持慈善的宗旨,即使資源匱乏,仍能盡心力照護弱勢,延續、擴大這份愛。

 

 

營養支持 健康成長

 

位於臺東「海山扶兒家園」,共安置四十位院童,收容對象為二至十八歲之保護性或非行個案兒童及少年。家園募款困難,顧及園生皆處於成長重要階段,慈濟自2017年2月起,提供家園每月點心費用補助,讓園生在三餐之外,有點心及水果補充營養。

統計2018年1月~12月孩子的身高體重變化,在紀錄上都能看到成長5-15公分,體重亦都有增加,許多成長發育的孩子在晚上十點過後,不再感到飢餓,或如未安置前,常會餓著睡覺。最重要的,讓他們家園裡也能享有「家」呵護與照顧。

 

 

醫療耗材支助 關愛同步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關愛之家中和成人部,服務對象為愛滋感染者、外籍落難人士及勞工之中途收容。所收容對象重症患者多,醫療耗材需求大,機構募款不易,為讓住民能有較好的醫療照護與品質,三年多來,慈濟持續補助醫療耗材,如尿布、看護墊、特殊奶粉、鼻胃管、安素等等費用,守護這群需要幫助的人。

 

 

監獄關懷 引導向善

 

不忍許多人一念偏差,誤了一生,慈濟人走入全臺各地的監獄,去帶動這一群誤入歧途的收容人,希望藉由行善、行孝的引導,啟發他們重返人人本具的善良本性。

1989年起,慈濟人開始投入矯正機構關懷,至今已近30年,在全臺五十餘所矯正機關,包括監獄、看守所、戒治所、少年輔育院、少年觀護所等,慈濟人走入二十多間矯正機關關懷收容人,透過讀書會、分享慈善經驗、自我人生的改變歷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影片、故事、實例、演繹來鼓勵鐵窗內的同學們,同時,鼓勵他們寫信回家與親人互動。尤其收容人因擔憂父母病苦無依,常感焦躁不安又無能為力,經由書信往返的抒發與了解後,志工會視需求親探家人,針對實際狀況提供生活協助,希望收容人在獄中安心服刑,未來願洗心革面翻轉人生。

受刑人翁先生說:「謝謝師兄師姊的用心,讀書會活潑生動,對我們有很大啟發,很感動你們每次上課的付出與努力,以前其他團體來上課,我都偷偷睡覺,而慈濟志工來上課,我從未睡覺,反而是很專注每一分鐘,很期待慈濟下次的到來。」

「想要戒毒品,只想戒,夠嗎?」嘉義慈濟志工定期到嘉義看守所關懷,9月5日邀請慈濟志工蔡天勝、彭隆建和林朝清用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何走出毒海。而志工彭隆建歷經佛法薰習,更明白指出要克服逆境,就要投入善的環境。

慈濟志工走入宜蘭女子監獄關懷,除了輔導受刑人使其人生步入正軌,並了解其家庭狀況,提供必要的協助。

 

 

機構關懷 社區一家親

 

南投竹山慈濟志工到康能安養院進行關懷已超過十年的時間,2018年12月21日慈濟志工與希望工程學校竹山國小合作,共同走入社區進行機構歲末祝福與關懷,此次還特別結合幼女童軍落實社區服務。

竹山國小鄒庚辛校長表示,童軍的精神在服務、助人與日行一善,希望透過社區服務,學習慈濟志工的無私奉獻精神,將來孩子長大後也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學校長期與慈濟合作推動人文教育,著重在生活的實踐,期待培養出健全的公民特質。

2017年竹山國小的師生到安養院關懷,發現長者喝茶的茶杯擺放在輪椅上很不方便,2018年特別應用行動學習課程,結合載具、ipad、xmind等,由師生共同討論研發出客製化杯架,再利用資訊課程的tinkercad軟體印出杯架,藉由此次歲末祝福的機會一起與慈濟志工將杯架送到長者手中,希望透過這個行動研發,改善他們的生活。

康能安養院徐主任表示,感恩小朋友這麼用心、貼心的設計,讓老人家方便使用茶水,同時也希望未來可以量產。此外,對於慈濟志工及竹山國小在歲末時前來關懷互動,也讓院內的老人家們倍感溫暖。慈濟志工長時間定期關懷社區中的安養機構,無不就是希望能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以「社區族群化」為目標,帶動社區志工,關懷社區老人長者,落實「社區一家親」的理念。

 

 

易地而處感受深 視病如親盡心力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科系包括大學、五專部共有689位獎助學生,學費及生活費都由大眾捐款而來,為此學生利用寒假擔任志願服務工作,有人到榮民之家關懷老人、也有學生下田當農業志工,學習「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培養擔任護理人員最重要的「同理心」。

年僅十五歲的五專護理科一年級黃雁敏,她第一次走進花蓮榮民之家,陪伴七十多歲的榮民爺爺、跟他們相處,連走上前攙扶都顯得怯生生。黃雁敏分享,起初真的完全不知所措,直到和志工們一起哼唱老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爺爺們才注意到她們,氣氛才活絡起來。她說,以後她就會知道先站在對方立場,想想對方的興趣與心情,往後到醫院實習,才知道怎麼跟年長的病人互動。

護理系一年級學生江宜庭說,雖然聽不大懂榮民爺爺的口音,但是她發現只要靜靜的陪伴傾聽,他們就很開心了;護理系大一生林郁萱也說,體諒阿公們年老動作不靈活,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因為寒假的經驗,才真的第一次經驗到「視病如親」的心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