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的話
當今面臨的挑戰與責任

2018年,在瑞士舉行的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政治經濟精英聚焦探討2018年全球面臨的前三大問題,第一個即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其次是衝突戰爭(Conflict/Wars),第三是貧富差距、社會階級等面向的不平等(Inequality)。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9年最新研究報告,若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減緩,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升高2公尺,將造成近50個臺灣面積大的陸地淹沒,使1.87億人成為環境難民。在地球存亡的關鍵時刻,責無旁貸的我們,能做什麼?

2018年,慈濟投入環保第28年,在全球17個國家地區超過10萬位環保志工,在超過1萬個環保站及環保點,合計回收資源逾8萬公噸。許多環保志工都懷著救地球、分秒不空過的堅定信念,全年無休!臺灣農曆年前,家家戶戶都大掃除之際,環保志工們更不得閒、加緊調度增加回收車與人力,甚至從清早忙到入夜,務必讓年前湧出的大量垃圾分類回收,讓回收的寶特瓶變環保毛毯,在過去15年間,慈濟已送出超過一百萬條環保毛毯、溫暖援助41個國家地區的災民。

慈濟倡議全球認證

不但用行動愛地球,慈濟基金會更站上世界舞台宣說慈濟「清淨在源頭」的環保理念、「與地球共生息」的意義。

2018年12月,慈濟參加波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4,短短兩周舉辦十場記者會,與197個國家呼籲減碳、力倡蔬食,會場中許多人眼見寶特瓶竟能抽紗、紡織成高級衣物及毛毯,剪下來的碎布可做成防紫外線太陽眼鏡等,都感到不可思議!

恆持初衷,讓慈濟基金會美國總會在2019年1月9日正式成為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可出席各項重要會議,並與國際環保專業人士連結與交流。慈濟的環保倡議接軌國際;人道援助58國家地區、無分國家與宗教的精神,更獲聯合國各部門推薦,代表佛教,成為聯合國信仰組織評議會(2018年9月21日成立)17個評議委員之一。

優化內控稽核 誠信資訊公開

在臺灣,2019年2月財團法人法公告施行,推促財團法人組織的完善運作,明定在內控稽核、內部治理、財務管理以及資訊公開等的原則與規範。這是我們樂見的方向、亦是慈濟努力的目標。

慈濟於2015年開始推動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優化內控流程,並推動內部稽核,提升行政管理效能;2018年,12大類循環內控文件、作業辦法完整彙於慈濟法規檢索系統;並進行內控種子及內稽人才養成,為組織優化及永續經營建立堅固根基。

「誠正信實」是證嚴法師所教、慈濟志業同仁所奉行的圭臬。如何更即時、友善的把資訊公開推送,慈濟始終不斷自我鞭策。

2018至2019年,慈濟為資訊公開,推動專案包括:
1、年報詳實清晰:架構綱目簡明、圖表清晰、收支數據明確、項目成效完整的年報,即時上網公告。
2、多樣影響力刊物:出版全臺慈善機構第一本中英文並行《2016-2017年度永續報告書》、印行《全方位守護弱勢家庭—慈濟慈善折頁》。
3、多元e化快訊:強化慈濟Line公眾帳號七大功能(最新訊息、臺灣慈善、國際慈善、上人開示、隨喜捐款、報名志工、邀請好友)、臉書粉專、慈濟官網等多元e化平台。在不久的未來,在安侯建業(KPMG)的輔導下,我們更將透過慈濟社會價值影響力評估(SROI,即社會投資報酬率),將志工的愛心價值、慈濟的人文智慧相應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力,具體的評估、統計、認證及公佈。

慈善願力守護全球

回顧臺灣,自從20年前921大地震過後,慈濟承擔重建51所中小學希望工程,自此關注臺灣的校園建築安全,近年來更推出「減災希望工程」,為偏鄉危險校舍進行重建,至今已完成21所中小學改建,2019年還有5所援建工程進行中。我們守護臺灣弱勢家庭,每個月關懷逾2萬3千戶家庭,改善經濟、居住環境、提供教育或醫療等長期補助。還有臺灣花蓮0206大地震、8月雲嘉南大水災、普悠瑪出軌意外等,我們也都即刻進行急難賑災,膚慰災民。

瞭望國際,全球難民超過6800萬人,慈濟人在土耳其、約旦、塞爾維亞、泰國等地,慈善援助、食物供餐、醫療義診、建校助學、職訓等,扶助近百萬難民,讓他們安頓身心。還有在緬甸水患後搶救世界糧倉、墨西哥地震後重建學校、非洲八國長期扶困援助等,我們期待將每一份善心願力,都能普及全球,讓世界看見臺灣愛心的光芒,見證人性的美善!

無以衡量的安定力量

慈濟基金會2018年業務執行成果暨收支報告書,詳實刊載年度全球慈善行動力,包括收支明細、臺灣慈善服務項目與成果,詳書慈濟在臺灣為長者、為孤幼、為弱勢、為急難……面向多、力度深的慈善救助與福利服務;以及海外慈善服務成果、慈濟倡議接軌國際平台。回顧2018年,臺灣慈濟志工總動員逾一千八百萬人次,無償、自費地無私付出,所奉獻的經濟價值,卻不在財務報表上顯示的,超過新臺幣116億元,服務/受益超過三千萬人次,為社會帶來無以衡量的安定力量。

竭誠歡迎您展閱指導,邀請您深度了解慈濟在2018年,緣起臺灣、愛拓天下的步履與用心。在2019年,我們更需要您一份支持,讓慈悲力量,深耕在臺灣,遍撒在全球。

 

2018年財務報告

 

莫忘點滴情~寫在財報之前

 

感恩全球慈濟志工和社會愛心人士對於慈濟的支持,讓過去一年的慈善成果如此豐碩。2018年(民國107年)財務報告摘要說明如下。

一、「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透過行善彰顯「愛」的力量,是慈濟五十多年來一貫的精神。慈濟有形與無形的總資產累積,是臺灣以及全球社會大眾對慈濟信任的展現,更是志工的點滴大愛匯聚,轉化成永續為苦難付出的愛心能量。

二、慈濟是「志工型的慈善機構」,志工發揮「無私」的精神:無償、自費、自假、自禮、自捐等,將善款發揮最大的效益。若以2018年志工投入超過1800萬人次,並以最低基本時薪換算志工無償付出的「價值」而言,相當約120億台幣的經濟效益!若再輔以去年慈濟的慈善支出約55億為基礎,換言之,當社會大眾捐出一元時,慈濟志工再「無償」加上兩倍的經濟價值!

三、慈濟是「整合型的慈善機構」,整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扮演「總會支持各志業發展」的角色。所持有的不動產與善款基金,均尊重捐款人指定用途,包括興建靜思堂、醫院、學校、人文大愛台、環保生態教育等用途。

四、慈濟是「宗教型的慈善機構」,各地靜思堂以志工培育、專業服務知能為主軸;作為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的「人間菩薩教育訓練場」!為社會培育優質的志工團隊,使成為安定社會人心的重要力量。

五、慈濟是「國際型的慈善機構」,國際賑災專戶之善款,除臺灣善心人士捐款外,更有來自全球海外愛心的捐輸。許多海外慈善救災工作,都是當地分支機構自行募款承擔,因為精神與智慧來自臺灣,所以都將榮耀回歸本會。

六、過去以來,慈濟每年的慈善支出,約87%使用在臺灣;約13%用在國際慈善。其中有許多國家地區均已能就地取材、自力更生,例如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若有全球大型災難發生,也都是全球愛心人士共同馳援互助。

七、慈濟是「永續型的慈善機構」,包含精神理念、組織制度、慈善計畫、人才培育、志工發展、財務資產等各方面,都需要朝向永續發展為目標,矢志成為全球苦難蒼生的慈悲後盾。

八、慈濟所持有的股票,絕大多數來自捐贈;並尊重股票捐贈者意願,以長期持有為原則。

九、慈濟擁有「子公司」部分,其中兩家公司在臺灣,乃是實業家「股權捐贈」,並未涉及商業運作。另有六家在大陸,是早期台商為了推動慈善工作,依據當時法令規定,以慈善性質的「公司」為名登記,作為志工培訓及發展慈善志業的場所,包含蘇州、廈門、深圳等三地。

另外,緣於四川地震援助因緣,在四川成都和什邡進行慈善性質的環保科技公司登記,以災民生計重建與環保再生、資源循環、教育推廣為目標。

十、回眸過往,感恩大家對於慈濟的信任與支持;面對未來,我們深思氣候變遷、貧富差距、國際難民、環境污染等重大議題,我們更期待大家攜手同心,以過去共同累積的愛心存底為基礎,持續向前啟發愛心能量,永續支持慈善助人志業、醫療健康志業、教育希望志業、人文淨心志業等等。

在臺灣,我們將持續:
・長期關懷弱勢家庭,推動全方位慈善濟助方案,給予生活上、精神上援助與支持。
・協助立志向上向學的孩童,給予獎助學金的支持。
・支持年輕人的公益發展,讓愛心脈動延續到未來。
・推動長者照顧關懷計畫,在每一個靜思堂和社區鄰里推動健康促進與關懷方案。
・積極與政府相關防救災單位以及社會慈善機構合作,共同推動防災教育與減災、備災計畫,讓災難的影響降到最低。
・提升災後重建的能力和品質,協助災民儘速回復生活軌道、重建家園、恢復生機。
・強化法脈精神與宗門志業連結,優化組織制度,培養青年傳承人才,並善用資訊科技,精實各項流程管理。

在國際,我們將持續:
・建立合作平台,結合全球愛心能量,包含聯合國以及跨宗教的慈善機構團體等,共同為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而努力。
・在貧困國家地區,推動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的慈善濟助方案,使貧者脫困、病者得救、孩童安學、長者安居與成人安業。
・為天災所苦的災區災民,提供短中長期人道救援計畫,協助災區復原、災後重建。
・為流離失所的難民家庭,提供慈善濟助、醫療安身、教育安學、生計訓練等慈善關懷計畫。
・為減少災難、降低溫室效應,推動環境保護與教育推廣計畫。

行願半世紀,慈濟人一直都在!
付出無所求,慈濟人行經如常!

 

本會2018(民國107年)財務報告,業經安候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保留意見。

 

2018年收支明細說明

 

【2018年捐助收入依捐助金額、人次統計】

 

.募心募愛-愛心串流,善行永續

 

  500元以下個人捐款,佔捐款人次之91%,見證「小錢也能行大善」的力量。以捐助金額分類,500元以上捐款,佔捐助金額之54%,感恩護持慈善工作的每一分力量。

 

 


 

【2018年經費收入與支出圖】

 

.本會委託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查核簽證2018年度(民國107年)之財務報表,經會計 師查核後,於2018年5月25日出具「無保留意見」之查核報告。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107年及106年12月31日之資產負債表,暨民國107年及1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收支餘細表、淨值變動表及現金流量表,以及財務報告附註(包括重大會計政策彙總),業經本會計師查核竣事。依本會計師之意見,上開財務報告在所有重大方面係依照全國性社會福利財團法人會計處理及財務報告編製準則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所公開之各號企業會計準則公報及其解釋編制,足以允當表達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善事業基金會民國107年及106年12月31日之財務狀況,暨民國107及1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財務績效及現金流量。

 

 

.經費收入說明:
  本會之捐助募款是以啟發愛心促進社會善循環為核心價值,鼓勵已授證之慈濟委員定期拜訪會員傳遞愛的理念,分享慈濟志業現況並募集愛心。

.經費支出說明:
  一、臺灣慈善用途:
   01.社區及偏鄉扶困脫貧:長期濟助、居家關懷、助學補助、急難救助、健康促進及社區發展。
   02.長照服務推展:建置長照中心、日間失智預防與照顧服務、獨居長者關懷、社區關懷據點等。
   03.青少年公益發展:推動青年公益發展、人才培育、青少年心靈成長計畫。
   04.兒少、婦女及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及機構關懷與經費補助。
   05.防災、備災、賑災:災害救助,減災、備災工程,及防賑災物資與設備研發。
   06.環境保護:推動環境保護、資源回收再運用及新科技研發。
  二、國際慈善用途:
   01.進行國際急難之人道救援及災後中長期重建工作。
   02.援助流離失所之國際難民,提供生活、就學、醫療補助。
   03.援助國際間飢餓、失學、失估兒童及貧困家庭。

 


 

【2018年臺灣慈善與國際慈善支出】

 

.感恩全球的愛心護持,守護臺灣,也將臺灣的愛心挹注到國際間重大災難及貧困的國家。

 

慈善行動力與行動數據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
有福的人走進去

 

2018年慈善工作策略為:
以宗教大愛情懷為理念,以各地靜思堂為據點,落實服務在地化;以「日不落國」思惟、現代化科技與世界接軌,將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距離拉近;以「建構社區關 懷防護網」、「慈善濟助到脫貧自立」為目標;從「賑災、減災、防災」力行人道關懷,以「清淨在源頭」守護乾淨地球,「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為最終目標。

慈濟志工廣泛分布在臺灣和全球各地社區,由本會負責志工之組織運作及教育訓練,感恩志工們無私與善行,自費自假、自掏腰包投入各項慈善工作,並透過人力和專業背景發心付出,節省許多慈善支出成本。

 

走過2018年:
志工動員 18,490,857 人次

受益及服務 30,535,545 人次

 

志工動員人次等同志工動員經濟貢獻
11,649,239,910元

 

計算基礎:年度投入志工人次X每人次以新臺幣630元計算。
參考:2018年基本時薪為140元(以四小時計算)、午餐費70元、志工人次計算以1天1人次,不包含國內外交通住宿費用及志工自掏腰包結緣物品等之費用。

 

慈善永續發展與接軌國際

 

人世間彼此都互動互愛,才能帶給他人溫暖和生機。
為解決上述全球性的重大問題,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發布了2030年的十七項世界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貧窮、飢餓、醫療、教育、衛生、福利、環境、氣候、和平與合作等。慈濟從1996年起,本會即落實社區志工,從點、線、面,以各地社區道場為慈善中心;建構「里仁為美」的關懷網絡。2018年一則加強號召各界有志青年,以「公益」的理想出發,二則積極參與國際及聯合國重要會議,一同關心我們所在的土地與全世界需要被幫助的人、事、物,擴大社會影響力並分享慈濟各項倡議,邀約更多人加入讓世界變得更好的行列。

 

社區慈善網絡 照拂在地需求

 

大時代的轉輪不停,生活的步調、社區的發展、人口的生態亦隨之遷變,在臺灣,因應社會需求,針對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議題,同步規劃不同服務方案,期能在社區營造幸福的關懷力量。

 

 

慈善工作倡議 國際平台論述

 

2018年,慈濟以人道救援、氣候變遷及環保、青年公益、婦女慈善參與等議題為主軸,在國際主流平台分享慈濟志工在全球的慈善足跡,啟發更多人投入善行。今年總共受邀參加21場聯合國相關主流會議。另,亦主動參加重大國際會議,透過分享與申請獲取認證與肯定。

 

環境生態保護之策略發展

 

因地球受四大不調之影響,環境逐漸被破壞,於1990年,證嚴法師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啟了臺灣及海內外慈濟人落實環保生活化、與地球共生息之推動,至今已將近三十年,慈濟環保志工遍佈全球,共有十七個國家在當地已有環保站、回收中心,環保志工超過十萬人。另外,透過大愛感恩環保科技研發,將回收的物資再次循環使用,後續製成環保毛毯、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從中促進綠色環保企業。

社區裡,認同慈濟環保理念的人,在慈濟志工的帶動下,同步在適當地點,定點、定時收集資源回收物資,再送往慈濟環保站延續物命。環保站亦同步開放給大眾了解環保工作,進而力行做環保。無論是資源回收、物命再生,無非是要爭取時間,讓地球環境崩壞速度更慢一點。

 

 

力行環保5R行動守護地球

 

慈濟「做環保」的內涵,不只是將垃圾做分類回收,是讓物命再生,也讓退休長輩締造生命第二春。慈濟環保不是爭利,而是爭取時間讓地球環境崩壞速度更慢一點。慈濟的環保站、回收點遍佈全臺,除了推動精緻回收、塑料再製為賑災環保毛毯、圍巾、衣物等紡織用品,除提升環保自覺的社會教育外,也扮演「日間托老」及「社區長照」功能,在2018年守護地球的心不變,以延緩地球暖化、減塑、茹素、宣導、倡議等方式,落實與推展環境保護工作、把溫暖即時披上。

力行環保五R,不用(Refuse)、少用(Reduce)、重複用(Reuse)、修理再利用(Repair)、清淨回收有大用(Recycle),2018年在全球17個國家地區,107,652位環保志工,在10,406個環保站及環保點,投入保護地球的行列,全年度環保回收合計80,596,612公斤。

 

 

少子化、高齡化之因應策略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65年每10人中,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此4位中則即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社會少子化,將會造成家庭照顧長者的壓力漸增,後續影響社會與經濟問題。

半個世紀前,慈濟開始投入濟貧慈善工作,觀察家庭經濟型態,多半是貧病相依;半個世紀後,因應社會變遷,家庭型態朝多元發展,加上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使得家庭提供的支持系統與因應能力逐漸式微,因此我們加強弱勢家庭教育扶助、推展慈善創新及青年公益參與、推動社區據點及長照關懷,慈善照顧之餘,倡議「壽量寶藏」之理念,發揮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廣度。

 

多元支持力 教育扶助弱勢學子

 

針對弱勢家庭,本會提供清寒、弱勢家庭助學補助,提供優秀學子新芽獎學、開辦兒少成長營、課輔班、假日部落教室、營養早午餐補助、學校關懷、人才培育等等,從有形的補助、無形的陪伴與支持,2018年合計112,366人次受益。

 

慈善創新推計畫 公益實踐設平台

 

在慈善發展的領域中,「永續發展目標」是未來全球援助工作的基本綱領,年輕世代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專業能力融入創新觀點,創造社會影響力。

全球化的趨勢,臺灣青年世代逐漸走向國際時,本會推動「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以「公益孵化」及「永續發展」為計畫核心,促進青年投身公益並關注慈善議題,除分享慈濟既有經驗及資源外,更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投入,創造資源媒合及建構多元學習平台,讓年輕世代的觀點與力量能有所發揮,一同關心我們所在的土地與全世界需要被幫助的人、事、物,進而發揮人生的良能。

2017年起,本會辦理「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2018年度深耕「公益孵化」之概念注入計畫,以「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孵化與培力」為方向,培養臺灣社會創新行動人才,並朝「公益教育」、「公益研究」、「公益基金」與「公益孵化」四大面向邁進,結合當代議題趨勢與慈濟在公益領域長期深耕的經驗,為臺灣青年打造公益孵化與實踐行動的平臺。

 

 

高齡化社會 志工忘齡付出

 

關懷「貧、病、孤老」,五十多年始終如一,並協助輔導「以在地人服務在地長者」,回應社會需求與政府長照政策,藉此凝聚社區發揮互相扶持、關懷機制,減緩長者老化。同時,倡議「壽量寶藏」之理念,發揮「老有所用」的生命價值,也讓老來生活更有尊嚴、有品質。在全臺,除了獨居長者關懷,更以社區為定點,以不同的服務方案照顧長者,包含,長者圓夢計畫、寒冬送暖、個案長照需求服務、個案輔具資源平台、居家安全改善及社區關懷據點等。2018年更結合政府推動之長照2.0政策,就近持續服務。

 

 

長照在社區 如常照顧不缺席

 

截至2019年4月慈濟慈善與醫療志業在社區的長照關懷據點分布,在全臺逐步建構,就近守護。從巷弄長照站、整合服務中心,亦將陸續在全臺申請成立居家長照中心,結合本會慈善、醫療、教育志業資源,以健康促進、延緩失智失能、共餐服務、社會參與等方式,共同守護健康、亞健康及失智、失能長者,期能幸福、健康、快樂在地安心生活。

 

貧窮與飢餓之自立脫貧策略

 

貧困,不僅是缺乏收入和資源來確保可持續的生計,其表現形式包括飢餓和營養不良,獲得教育和其他基本服務的機會有限,社會歧視和排斥以及缺乏參與決策。慈濟的脫貧工作始終以長期濟助、居家關懷、急難補助、助學補助、環境改善補助等方式進行。如今,依然是讓國內弱勢族群可依靠的「慈善關懷安心網」。從經濟補助、生活物資發放等有形的協助,解除生活困境;我們更重視心靈膚慰與陪伴,致力於拔苦與樂,促其自立脫貧,讓貧窮不再複製。

 

全方位守護 關懷臺灣弱勢家庭

 

關懷弱勢家庭,臺灣慈濟人每個月平均走入2萬3千多個家庭,提供生活濟助、居家關懷。2018年度合計動員志工1,293,771人次,關懷293,679戶次、807,540人次。分析慈濟長期關懷之家庭成員特質,35%為兒童青少年、14%老人、而成人扶助人口中23%罹患疾病及身心障礙者;因此,從訪視及複查過程中,了解個案關懷需求,即時提供醫療補助、短中長期生活補助、或房屋修繕、其他物資補助;家庭照護力弱者,協助居家打掃,寒冬時節舉辦冬令發放暨圍爐等等,從生計需求、居住環境安全守護、健康關懷需求,到健全家庭結構協助等等,從小到老「全方位」守護家庭每一個成員。
愛心糧食援助128,840公噸大米解困

 

2018年本會協助農委會援外大米發放包含菲律賓、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辛巴威、莫三比克、波札那、獅子山、柬埔寨、宏都拉斯、海地、聖馬丁等12個國家,合計發放3,900公噸,共有1,086,903人次受益。自2003至今累計援助個19個國家,發放128,840公噸大米。

 

 

國際難民關懷 應其所需而助

 

沒有人願意成為難民,但流離失所的他們被剝奪國籍、醫療衛生、教育、就業和行動自由等基本權利,而平安的人如何來協助他們?

2018年,慈濟持續在塞爾維亞、土耳其、約旦、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八國投入援助難民關懷,提供生活費用補助、醫療費用補助、教育及就學計畫、義診服務及衣物、文具、食品等發放,超過有1,398,000人次受益,其中在土耳其、約旦、塞爾維亞就有1,266,122人次受益。

在塞爾維亞境內,歐洲慈濟人前往安置點及難民營關懷,按照季節需求發放冬衣與夏衣,持續提供早餐與晚餐,及以工代賑維持生計,9月難民營學校開學,也發放書包、文具、練習本給難民孩童。一如塞爾維亞難民委員會委員長庫希克(Vladimir cucic)所言,「對塞爾維亞來說,慈濟不是客人、不是合作夥伴,慈濟是我們家庭的一部分」。

在土耳其境內,「滿納海國際學校」於臺灣時間2018年11月26日進行揭牌正式啟用,並於11月27日獲美國教育認證機構,及土耳其政府肯定。對敘利亞鄉親而言,這裡不是教育機構,而是學習原諒與愛的療癒園地,因為這是一所從小學到高中的完全教育,孩子們免費讀書,甚至還能領取生活補助金;這裡也不只是學堂,大人在這裡做禮拜,還可以舉辦發放跟義診,對許多敘利亞難民來說,滿納海,就是他們在土耳其的家。

在約旦境內,以醫療個案,尤其孩童醫療手術援助。7月22日起為期七天,臺灣慈濟人醫會走入塔拉博特社區中心(Tarabot Community Center)、阿紮來卡難民營、馬夫拉克難民進修中心等地進行義診,陪伴他們健康長大。

自1979年起,慈濟在全球逾22個國家地區關懷難民已逾120萬人次,提供現金濟助、生活物資、醫療援助、教育補助等。

 

 

全球複合式災難之防賑災策略

 

世界銀行估計,極端自然災害每年使全球經濟損失5200億美元,同時使2600萬人陷入貧困。天災頻傳的世代,我們需知災難的嚴重程度是取決於危害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程度,而影響的規模又取決於我們在生活和環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再者,窮人和弱勢群體往往是最不能預防、應對和適應氣候的影響,且在極端天氣中可能會失去更多。

身為慈善組織的一員,面對災難的樣態多變,隨著每一次救災動員,從社區到全臺,從臺灣到海外,由點到線到全面,厚植了強大的救災應變能力;而遍布各社區的志工,以在地慈濟會所為據點,每遇災難,不請自來;因為就近,因為熟悉在地環境,應變速度更快,分工合作更有效率。不但走在最前,也會陪到最後,成為一股安定社會的溫暖力量。

 

防賑災模式啟動全球重大災難即時動員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簡稱(UNISDR)指出,2018年計有281起極端氣象事件,全球因地震、海嘯、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受災的人數約達6,177萬人,死亡人數為10,373人;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為地震和海嘯,次為洪水、颶風等,種種跡象顯示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風險正在提高,防災與減災的對策愈來愈重要。而慈濟依據累積多年來賑災經驗,結合宗教情懷、人道救援理念,已經建立防災、減災、備災急難階段的賑災及中長期救助的災害救援工作模式。

 

慈濟防救災、人道救援獲得世界各國肯定,投入國內各項救災、賑災的無私付出更是不容抹滅,是中央與各地地方政府最佳民間夥伴之一,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緊急應變小組成員。此外,慈濟與水利署、中央氣象局保持緊密聯繫,精確掌握臺灣氣候變化與災區及時狀況,俾利在最短時間進行評估,提供行政與志工體系規劃最正確與全方位的防救災行動。為強化防賑災災情之取得及運用,並與國家災防科技中心(NCDR)、國防大學、健行科技大學等機構簽署合作協議,發展符合慈濟勘賑災需求的情資系統,並培育賑災空拍人才。同時,為加強防災意識觀念之推廣,及勘賑災人才之培育,慈濟規劃設置「苗栗慈濟防賑災教育中心」,以實境演練的方式,提升勘賑災的操作能力;並致力於將全臺各地慈濟靜思堂提升為「社區防賑災中心」及「備災中心」,以應不時之需,共同守護社區。
不分國籍、宗教,面對重大災害等,先「安身」提供緊急物資援助,並「安心」陪伴膚慰、給予正向能量,接著了解受助者後續的生活狀況,輔導「安生」,2018年全球重大災害援助。
老舊校舍援建26所減災工程造希望

 

國際減災日始於1989年,聯合國大會呼籲推廣全球風險意識和減災文化,提醒人們和社區如何減少遭受災害的風險,提高對於風險的重要性認知。

近年來極端氣候、地震活躍,慈濟以多年救災經驗考量,要在災害發生前將災情減到最低。2018年度,減災希望工程持續進行老舊校舍援建,包含苑裡高中、公館國中、後龍國中、造橋國中等四所學校,及花蓮玉里三民國中。慈濟於2014年啟動「減災希望工程」,至2017年已完成21所學校的援建,而今再增加五所,便是希望讓孩子在友善學習環境中成長茁壯,同時也可發揮防災、避災、減災的良能。

截至2018年底,慈濟因應水患、風災、地震、海嘯、及扶困、減災希望工程於全球16個國家,完成225所學校援建,另,臺灣五所減災希望工程進行中。
大愛屋援建18,730戶家庭安身心

 

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造成臺東多地受災,其中大武鄉愛國蒲部落原址被列為土石流危險區。災後,臺東縣縣長黃健庭拜會慈濟基金會,擬定遷建安置計畫,由慈濟協助興建永久屋與臺東縣政府共同努力,讓居民擁有堅固的堡壘,遠離土石流潛勢溪流危險區,2018年7月31日47戶永久屋落成。永久屋共有47戶,分成大、中、小戶三種規格,能抗14級風和7級地震,每戶都裝設太陽能熱水器,也是兼顧綠能的建築。第一次進入自己的新家,水電、房間、窗戶裡裡外外都充滿好奇,居民說不用再擔心風災一來就要撤離,實際入住新家園,心裡非常踏實。

自1967年至今2018年慈濟於全球15個國家/地區,合計援建18,730戶大愛屋,讓貧困家庭及重大災難後的居民得以安心生活。

 

非洲善足跡

 

「臺灣的愛心米來了!乾淨的水來了!」熱帶氣旋伊代(Idai)在東部非洲造成嚴重災情,災區急需糧食、淨水、安全住處、防疫藥物等,非洲慈濟志工2019年3月11日已陸續在馬拉威、莫三比克、辛巴威展開緊急階段救災工作,發放臺灣愛心米、慈濟毛毯、生活包、淨水藥劑、蚊帳、防疫藥物等。慈濟持續從各地調度物資馳援非洲,盼盡速幫助原本就貧窮的災民重建家園。

而這股力量,是從1992至今的關懷力。

南非慈濟最初草創因緣直到跨國志業拓展艱辛,連結到一切緣於自我啟發的願力、勇於行六度的毅力。1992年慈濟在南非成立非洲第一個據點,落實慈善等志業推動,接引許多本土志工加入志工行列,並跨越千里關懷鄰國,截至2018年,慈善關懷足跡拓展至八個國家。

馬拉威,慈濟在南部非洲第8個關懷國家,全國約有55%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600美元。2018年10月南非慈濟志工與本土志工共七人,展開跨國之愛。此因緣來自於一位馬拉威青年麥可,2017年接觸慈濟後,將感動化為行動。南非慈濟志工在麥可的帶領下,跨國前往社區關懷,為獨居奶奶清理、修繕老舊的房子,還贈鞋給貧困學童,善的起點,就是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

跨越千里的關懷,為促進志工間彼此的交流,南非分會於2018年10月26日至28日舉辦本土幹部研習營,八國共計二百四十位的志工一同相聚精進。志工分別來自於:賴索托、辛巴威、史瓦帝尼、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馬拉威及南非。

研習營中,辛巴威志工分享霍亂疫情關懷,並展示自力更生的手工做品;馬拉威第一位志工麥可也上臺分享在德本參與下鄉訪視活動心得,而南非各區的志工分享,不僅有資深的本土阿嬤(註:尊稱年長志工),也有年輕的本土助學生分享投入慈濟的心得成長。史瓦帝尼與納米比亞的本土幹部們帶來社區的縫紉作品,傳統服裝的手藝讓人驚艷。

 

莫三比克 垃圾山倒塌購物券發放

 

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市一處十五公尺高的垃圾山,於2月19日清晨中因大雨造上倒塌,掩埋七間房子,造成當地17人死亡和多人受傷。當地政府除了緊急封鎖現場與撤離居民。當地慈濟志工在徵得政府同意後,開始進入關懷與膚慰,是第一個抵達的民間團體,至4月23日止合計發放熱食10,169人次、生活包250個、環保毛毯429條、蚊帳334套、牙刷1,121支、衛生用品411套及衛生棉195包,及發放購物券共194戶家庭,累計動員1,465人次志工。

 

 

慈濟志工自21日起,志工持續在收容安置中心進行關懷,提供熱食、發放毛毯、蚊帳,並緊急緊急採購生活物資,包含肥皂、牙膏、牙刷、浴巾及水桶等生活必需品。

3月5日起,志工正式進駐災民收容安置中心,國家緊急救難中心見志工天天來回慈濟莫三比克聯絡點兩地奔波,並主動提出邀約,請慈濟志工在安置中心煮食,熱食發放至4月23日共10,169人次受益。

3月9日志工為安置區災民掛上蚊帳,16日及17日進行蚊帳發放,避免因蚊子叮咬或感染瘧疾。3月20日政府正式公告受災民單,志工再次核對每戶家庭成員人口數,規劃發放物資採購,27日針對災民安置中心的受災家庭發放毛毯。

4月6日由國家緊急救難中心(USAID)員工發薪募款,捐給慈濟負責採購暨發放,貼心的關懷,連同個人使用的衛生用品都細心張羅。

4月10首次發放購物券給倒塌受災的194戶家庭,可以憑券至指定的超市購買生活用品,更於24、25日安排車輛接送災民從安志工心到超商採購,並協助載運,安頓災民生活。

5月12日歡慶慈濟52周年,慈濟莫三比克聯絡處舉辦浴佛活動,多位垃圾山災民也共襄盛舉,參加浴佛,感恩慈濟人對他們的幫忙,也祈願天下無災無難。

 

 

辛巴威 不捨居民飲髒水啟動淨水專案

 

辛巴威屬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雨季與旱季,旱季時的滴雨不降,讓人們經常得忍受乾旱之苦。當地居民想喝一口水,得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解渴。想把水帶回家,一點都不輕鬆,一趟路超過半小時,這是辛巴威常見的景象,為此,慈濟則協助為居民鑿井,改變生活的水源問題。

九月,辛巴威爆發嚴重霍亂疫情,首都哈拉雷(Harare)的布底里洛(Budiriro)、格林維(Glenview)兩個地區因地下道破裂,居民使用的地下水和井水遭到汙染。慈濟緊急採購五萬瓶淨水藥水進行發放。

慈濟志工朱金財深耕辛巴威,對於提供當地居民乾淨的飲用水,長年來一直不餘遺力。2016年,在首都哈拉雷掘了二十口水井,希望家家戶戶有水喝,也省去花時間找水、挑水的問題。2018年9月,慈濟志工連兩天在哈拉雷Epworth進行修井作業。一般三十分鐘可修好,此口井卻花了兩天,每個動作都必須小心謹慎,否則機械掉進井底,反而會加重修井作業,當地居民聞聲也前來幫忙,人人都很期待能修復水井。這口井每天可以供600~700人使用,修復後可以至少使用一年的時間。10月份更帶著志工協助Retreat社區與Chinamano小學的鑿井、修井工程。

10月6日,志工們先來到Retreat社區,之前這裡也有一口水井,但目前已經損壞,因此村民們又另外挖了一口井,朱金財跟著居民前往一探究竟,卻發現這座水井的水質就如大地一般的灰黃,不禁擔憂起居民的健康。

志工架設起掘井機具開始向下鑽探,當乾淨的井水湧出來的那一刻,現場居民歡欣鼓舞,朱金財也掉下眼淚,發願要為辛巴威修復更多的水井或是鑿井,讓更多有緣人有更好的飲用水。

 

 

 

志工除了為當地居民造井,同時也發放淨水藥水、肥皂等物資給當地居民們,希望他們能做好日常衛生與清潔,避免霍亂感染。

10月13日,志工們來到Chinamano小學,這座學校有三個舊井,目前一個井已經沒水,一個井又損壞多年,很多零組件已丟失,只剩下一個水井供應二千一百多位的學生與六十八位的教職員,然而每次取水時卻需要兩個人協力手搖,才能順利取水,因此基本上學生們還是必須自備飲用水到學校來。

為了善用資源,經過志工們的評估,決定幫助Chinamano小學修復損壞的水井,儘管取得修復零組件的困難度很高,朱金財每天都得花許多時間尋找全部的零組件,但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朱金財順利取得所需的零組件。

耐著三十九度的高溫,二十位志工從早上七點一直修復到下午三點,才終於將水井修復完成。當居民看到水流出來的那一刻,大家不停的說:「哇!水出來了!哇!太感動了!」

 

 

馬拉威跨國之愛 不畏路難行

 

馬拉威(Malawi)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毗鄰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及尚比亞,仰賴農業出口維生,但因受境內乾旱、水災等影響,加上愛滋病和虐疾等傳染病蔓延、高生育率、人民教育程度偏低等種種問題,致使經濟成長停滯不前,全國五成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被聯合國列入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2018年6月在慈濟非洲南部董事會,南非分會前執行長潘明水請示「非洲南部第八國——馬拉威志業擴展跨國計畫」獲准後,團隊歸國即展開資料蒐集、行程安排與協調等。同年8月中旬,慈濟南非分會德本國際志工團會同約翰尼斯堡慈濟志工一行十六人,展開馬拉威第一次會務關懷行動,至馬沁杰芮(Machinjiri)、可倫巴(Calamba)社區探訪愛灑,拜會社區酋長,為未來慈善工作鋪路。

一個月後,國際志工團會再度前往關懷會務。此行除了授以灰衣志工服予當地青年麥可(Mike Kachimanea)等六位本土志工外,也在他們的陪伴下,9月8至12日走訪馬沁杰芮社區,訪視清寒個案,到青溝貝部落(Ching’ombe)關懷致贈結緣品,以及贈鞋予納米郎可小學(Namilango LEA Primary)約二十位清寒學生,將慈善訪視流程、做法等傳授給麥可等人,期盼慈濟能在馬拉威落實志業的推展。

 

 

11月間,國際志工團三度出發,此行只有四位德本本土志工承擔,而且首次搭乘巴士從南非德本出發,橫越辛巴威、莫三比克兩國內陸,耗時三天才抵達目地的馬拉威;來回共耗時六天。

馬拉威跨國關懷之所以順利推進,不能不提兩位關鍵性人物——約翰尼斯堡慈濟志工周憲斌,以及馬拉威青年麥可。周憲斌是促成馬拉威會務啟動關鍵人物,因感念上人日日解述《法華經》,遂發願要拓展出第八國,甚至積極聯繫多位熟悉馬拉威的僑界人士,才讓8月第一次跨國行程得以順利進行。

馬拉威青年麥可則是讓慈濟團隊得以走入社區、直接關懷貧病個案的重要推手。他在2017年10月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巴士站,由德本本土志工本善主動介紹慈濟志業,兩人當時相談甚歡,便在12月受邀參加德本「本土幹部和氣月會」,與本土志工們相見歡。因此,國際志工團第一次到馬拉威時,遂與麥可聯繫,且第一站的社區訪視便在他的帶領下,到他居住的馬沁杰瑞社區關懷。

當時發現一位老人愛麗妮絲(Elliness),居住環境惡劣,於是召集鄰居幫忙打掃,9月第二次關懷時更把握因緣,趕在雨季來臨前,帶領著居民一起為老人修繕房屋。除了馬沁杰瑞外,麥可和哥哥理查也透過朋友介紹,帶著慈濟志工團隊訪視另一個可倫巴社區的青溝貝酋長部落。酋長高非.馬度卡尼(Godfry Madukani)得知志工來訪用意後,也陪同進行居家訪視,8月初見志工時即留下不錯印象,未料9月志工再度來訪,更帶來了食物、衣服幫助部落居民,令他感覺到慈濟志工是真心誠意想幫助他們。

除了德本本土志工在社區發起募集的二手衣,以及二十公斤愛心大米,另外還有五十雙白鞋,其中約二十雙贈予馬沁杰芮社區的納米朗可小學清貧學童。由於物資數量有限,包括在可倫巴社區部落的發放,都只能從中選出最需要的清貧家庭及學生。

當跨國關懷團隊返回南非之後的一週,志工收到麥可傳來的照片,原來他自行募集鞋子,再回小學發放給當時因尺寸不合、未領到鞋子的孩子,讓慈濟跨國關懷行動更加圓滿,並於10月26至28日特別來到南非,先參與德本下鄉訪視,熟悉慈善濟貧工作,接著參加慈濟非洲南部本土志工幹部研習營,更進一步了解慈濟。

馬拉威慈濟志業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主要由慈濟南非分會團隊跨國負責推動,以馬沁杰瑞、可倫巴兩社區為主要關懷對象,緩步地以個案濟貧訪視、生活物資發放等,紮實地在當地開展志業,同時廣招社區民眾加入助人行列。

 

 

史瓦帝尼 啟動孕產婦及新生兒保健功能提升計畫

 

花蓮慈濟醫院2016年參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進行「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陸續發揮醫療專業及教學良能,推動非洲友邦醫療保健功能提升計畫。從史瓦帝尼衛生部2017年資料顯示,其新生兒死亡率為18.71人/每千名活產數,較周邊區域之15.6,高約20%。

「為史瓦帝尼的媽媽與寶寶許個健康的未來。」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院專業的醫療團隊、與優質的醫療設備,加上應用高階婦兒科模擬假人的教學方式,更能協助友邦醫療人員熟練各治療程序,解決史瓦帝尼目前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較高的問題。

為了接下這個計畫,已經三次前往史瓦帝尼實地訪查,了解當地產婦及嬰兒保健的花蓮慈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寶珠表示,實際去看看才能更了解當地的需求,提出符合當地需求的醫療設備建議,以及思考許多醫療步驟在當地進行的可能性。

此計畫為期五年,初步規劃前兩年執行種子學員訓練計畫,一年將有兩梯次學員赴臺,兩年預計培訓至少21位種子師資人員。訓練內容除了產前及產後照護、婦幼照護個案管理、助產專業照護實務,其中還包含了教材製作等課程。目標是讓種子人員回到史瓦帝尼能開設至少20場訓練課程,對象將涵蓋史瓦帝尼全國四個區域的婦幼照護人員,並且會由臺灣這邊安排專業團隊前往實地訪。

 

大米發放 愛心遠颺

 

臺灣農委會每年提撥愛心米給慈濟援助海外國家,自2003年迄今,臺灣愛心米上的「Love From Taiwan」跟著慈濟志工走過十九個國家,超過十二萬公噸的臺灣愛心米,溫暖上千萬人次的心,2018年共有1,086,903人次受益。

 

 

莫三比克

 

臺灣的愛心大米來到莫三比克,每一次的發放都在歌聲中進行。每一包大米,志工都是雙手奉上,而不同於其它地方,每一包大米,都是移動式地親自送到照顧戶手中。志工們隨著歌聲跟著拍子,走在隊伍中。

 

 

獅子山

 

慈濟志工與蘭頤基金會志工分工合作,以確保發放順利進行。孤兒院裡的孩童在獲取大米之後都非常開心、手舞足蹈,並且留下了最燦爛的笑容。

 

 

柬埔寨

 

柬埔寨年度大型義診暨發放在茶膠省舉行,來自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寮國、法國、美國及柬埔寨慈濟志工組成319人團隊前往付出愛心。3月3日,大米發放,嘉惠貧困家庭。領到物資的鄉親開心地雙手合十。

 

 

柬埔寨

 

柬埔寨首都金邊市的「朗哥垃圾山」,是金邊150多萬人口唯一仰賴的垃圾掩埋場,周圍住著數百戶貧困家庭,以撿垃圾變賣維生。慈濟志工2017年起獲得准證後,開始在當地舉行大米發放,也看到貧民隨地便溺的問題,援建四間公廁。

 

 

海地

 

如濟神父說:「大米對於維持人口是至關重要的,在這裡因政經情勢不安,民眾只能忍飢挨餓,海地人是習慣以大米為主食,海地全國都是吃米飯為主。」

慈濟志工發放來自臺灣的愛心大米與物資,予拉撒琳地區(La Saline) 綜合學校家長及周邊特困戶居民。

 

 

約旦

 

雖然僅有不到十位的慈濟志工,貨車車箱裡所載運的八百包米,是眾人的接力,一袋袋送到發放的場地。慈濟志工陳秋華的跆拳道學生家長、教練,也一起來幫忙,在烽火連天的中東地區,扎下的善根並開枝展業。

 

 

菲律賓

 

慈濟志工在菲律賓靜思堂、展開冬令大米發放,暫解貧戶的燃眉之急、好好過個不用為三餐發愁的新年。

 

 

荷屬聖馬丁

 

勒比海島國「荷屬聖馬丁」,2017年9月遭颶風重創,慈濟啟動援助。今年6月,由聖馬丁唯一的慈濟志工朱細芳,帶動本土志工、天主教友、S.Y.B青少年組織等,為來自垃圾山的貧苦鄉親,送上大米。

 

 

宏都拉斯

 

大米發放地區以宏國北部為主,除了物質上的大米,志工們還帶著長者活動身體,讓他們感受收到的不只是食糧,也包括心靈上的滿足。

 

 

第 1 頁,共 3 頁
Top